孩子的大腦,是一個我們不可猜測的地方,里面到底儲存了什么,我們無從知道。有時候他能夠記住看到過的東西,可有時候跟他說了什么話,他卻忘得一干二凈……
了解寶寶的記憶力
新生兒出生不久就出現對刺激物的習慣化,這就是原始的記憶因素,也就是說,初生的新生兒就已經有了記憶,只不過因為他們記憶表現方式比較特殊,容易讓人忽略。新生兒和幼小嬰兒的習慣化,是寶寶最初的記憶;隨后出現條件反射,就是對條件刺激物作出條件性反應。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記憶的內容也慢慢地復雜起來。
運動記憶
是指孩子記住自己的運動或動作,孩子最早出現的是運動記憶。例如我們依靠最基本的運動技能來翻身、使用勺子、騎車。又或者彤彤把瓶子扔進浴盆,瓶子落入水的時候,發出的濺潑聲讓她覺得很有趣,于是記住了這件有趣的事情,當同樣的場景出現時,原有的記憶就提醒她重復這個動作。
情緒記憶
是對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的回憶,情緒出現的也比較早。比如剛出生的孩子已經出現了懼怕情緒的記憶,因為嬰幼兒對帶有感情色彩的東西,容易記憶。
形象記憶
2個月的齊齊已經能夠認識奶瓶了,媽媽一把奶瓶放在她的嘴邊,她就笑著張開嘴巴,有時候還輕輕地咋巴著。這就是嬰兒的形象記憶,是指根據具體形象來記住各種材料。例如孩子認識媽媽,知道誰是自己熟悉的人,誰是陌生人,這都是形象記憶的表現。在幼兒的記憶中,形象記憶占主要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依靠表象進行,尤其是視覺表象。
語詞記憶
顧名思義,語詞記憶是以語言材料作為記憶的內容,這種記憶在孩子掌握語言的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因為語言比較抽象,所以孩子的語詞記憶發展也最晚,并且要求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夠出現語詞記憶。
短時記憶
孩子最初出現的記憶,屬于短時記憶。短時記憶比長時記憶出現得早,但是短時記憶活動的痕跡不能長時間保持,隨著時間的推移自行消失,而且消失以后不能恢復,一般保持30秒左右。
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出現的時間比較晚,在短時記憶的30秒內提取短時記憶中的一些信息,就能夠使它轉化為長時記憶。長時記憶的痕跡能夠長久保存。
幼年健忘
學者們曾經做過一個試驗,問一個3歲的孩子,他能夠記起18個月大時所發生的事情,但當他20歲的時候,他就怎么也記不起自己18個月大時的事情了。很多人不記得3歲或4歲以前的事情,這是正常的現象,因為3歲前孩子的記憶一般不能永久保持,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幼年健忘”。
關于記憶,媽咪早知道
嬰兒的記憶有著特有的特點,掌握了他們的特點,才能夠促進他們記憶的發展。
以無意識記憶為主
嬰兒的記憶大多數屬于無意識記憶,這個時候他們的無意識記憶占優勢,有意記憶還沒有發展成熟。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無意中進行的,甚至于是你讓他記什么,他就記什么,自己沒有主動的目的,并沒有真正接受記憶的任務,他們的回憶,都是依靠無意識保存下來的。
以機械記憶為主
幼兒對事物的理解能力較差,當他們對記憶的東西不了解時,只會死記硬背,進行機械記憶。這就是為什么幼兒唱數比點數能力出現得更早,而且他們能夠會很多歌曲和兒歌,但是對歌詞和兒歌得意思并不理解的原因。
偏重于形象記憶
在兒童的語言發生之前,他所記憶的內容只有事物的形象,即只有形象記憶。凡是直觀、形象、有趣味,能夠引起孩子強烈情緒體驗得事物都能夠使孩子自然而然的記住,所以必須為孩子提供一些色彩鮮明、形象具體的材料,最好材料能夠吸引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力,那么就能夠促進孩子進行記憶。
記得快,忘得快
正因為孩子記憶的時候運用機械記憶為主,并不是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的,而是根據事物的特征加以記憶,所以他們記得快,忘得也快。
寶寶記憶訓練八部曲
一部曲:利用游戲
“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歌德的話正好說中了幼兒的記憶特點。明智的家長絕不能“命令”孩子記住這、記住那,而是讓孩子在玩中學、玩中記。您只要想想“你拍一,我拍一,早早睡覺早早起……”這樣的拍手歌,就不難想像,利用游戲可以讓孩子無意間記住多少東西了。可以訓練幼兒記憶力的游戲很多,如說歌謠、講故事、猜謎語、唱兒歌等等。
二部曲:明確任務
不用說孩子,就是您自己可能也不記得走過無數遍的樓梯是多少臺階。但是,您如果跟孩子說:“數數樓梯有多少臺階,星期天好去告訴姥姥。”孩子準會記牢。又如,您給孩子講故事,先跟他說:“媽媽講個故事,回頭你再講給爸爸聽。”這也能促使孩子記好您講的故事。為什么?就是因為明確了任務。記憶的任務、目的明確,可以提高大腦皮層有關區域的興奮性,形成優勢興奮中心,因而記得牢。
三部曲:充分理解
什么算理解?就是新知識與腦子里原有的知識經驗“掛上鉤”。一旦掛上鉤也就容易記住。因此,您應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使他學的新知識與腦子里的舊知識建立聯系。比如,孩子記“乘法口訣表”,你可以啟發孩子理解“乘數不變,被乘數增加‘1’,積就增加一個乘數”的道理。這樣,他就借助已有的加法知識很快記住了乘法口訣。
四部曲:附加意義
要記的內容有意義,您可以讓孩子在理解后再去記。如果是一些沒有意義聯系的材料呢?您可以引導孩子給要記的材料附加上“意義”。具體方法有:
假想法。如,要讓孩子記住富士山海拔12365英尺,就可以把富士山假想為“兩歲”的山,即前兩位數想成12個月(為一歲),后三位數想成365天(為一歲),這樣一假想很容易記住。
諧音法。比如,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誕生。要記住這個日期,可以諧音為:馬克思——要發一一要發(1818)打得資本家嗚(5)嗚(5)直哭。
形象法。看圖識字要算最典型的形象法了。再如,讓孩子記阿拉伯數字的字形,可以形象地想成:1像鉛筆細長條,2像小鴨水上漂,3像耳朵聽聲音,4像小旗隨風飄,5像魚鉤來釣魚,6像豆芽咧嘴笑,7像鐮刀割青草,8像麻花擰一遭,9像勺子能吃飯,0像雞蛋做蛋糕。
歌訣法。比如,“一三五七八十臘,三十一天整不差”的歌訣,可以幫助孩子很快記住哪個月份是31天。
推導法。比如,孩子是4月份的生日,媽媽是5月份的生日,爸爸是6月份的生日。孩子只要記住一個人生日的所在月份,加以推導就全記住了。
五部曲:巧用時機
不同時間學的東西,記的效果不一樣。研究表明,人在入睡前學的東西記得好。因為學后就入睡,不再有別的東西來干擾,使大腦有一個很好的自行鞏固記憶的過程。因此,您的故事、謎語、歌謠等,不妨在孩子臨睡前講給他聽。
六部曲:多用感官
有個實驗,以10張畫片為材料,單憑聽覺記的效果為60%,單憑視覺記的效果為70%,而視、聽覺和語言活動協同進行,記憶效果為86.3%。這是因為多種感官參與識記活動,可以在大腦皮層建立多通道的神經聯系。
七部曲:反復強化
明朝有位很有學識、記憶力很強的人名叫張溥,他鍛煉自己記憶的方法是:一篇文章,先讀一遍,再抄一遍,如此反復7次,然后燒掉,從而使他博聞強記。張溥所用的就是反復強化法。至于幼兒因其記憶保持的時間短,就更需要經常強化,以鞏固記憶了。
八部曲:系統歸類
記憶應該是能記善憶。有的孩子知道得不少,就是到時侯想不起來,他不是沒有記住,而是不善于回憶。所以,訓練孩子的記憶力,不光是讓孩子善記,還要讓他善憶。讓他把記在腦子的東西系統地歸類,整理得井然有序。比如,孩子學了一定數量的字,你可以幫助他按字形或讀音歸類,以后再學,繼續歸入相應的類別。這樣,系統地存在腦子里就容易回憶起來。總之,“存”在腦子里的東西系統性越強,到時侯就越容易“取”出來。
Tips:記憶小錦囊
記憶能力和人的其他各種能力一樣,可以經后天訓練而加強,所以爸爸媽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來提高孩子的記憶能力。
提供形象具體的記憶對象
充分利用生動具體的形象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他的無意記憶發揮作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提出明確的記憶要求,促使孩子從無意記憶過渡到有意記憶。
幫助孩子理解
3歲以前孩子的記憶以機械記憶為主,因為他的理解能力不夠,媽媽在給孩子講故事或者學兒歌的時候,應該多給孩子講解詳細內容,幫助孩子理解其中的含義,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
多和孩子一起回憶
也許孩子并沒有記住以前發生的事情,但是如果父母多和孩子一起談論以前的事情,一起念以前學過的兒歌,能夠幫助孩子回憶,鞏固他的記憶。而且,和孩子一起談論以前的事情,跟他一起分享他的生活,還能夠幫助他更深地了解自己。
循序漸進
孩子記憶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簡單到復雜,從少數到多數。所以講故事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先記住題目,然后記住故事的人物,再讓他記住其中一個一個的小內容,等到這些內容都記住了以后,再讓他把整個故事連貫起來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