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問號,鼓舞孩子開放思維

  對孩子而言,在機械的記憶和死板的活動中,他們根本無法學會思考,只有在思考中玩耍,在思考中學習,他們才能真正學會思考。
  下面列出四個場景,顯示父母對孩子行為的不同對待會導致孩子得到不同的發展。

 

  情境一:句號和問號

 

  2、3歲的寶寶已能靈活地走動,而且很愛玩電動玩具汽車。一天,寶寶玩電動玩具汽車時,突然汽車停下來了,寶寶著急地說:“媽媽,汽車不動了。”

 

  媽媽甲:“寶寶不用著急,汽車不動是因為沒有電池了,媽媽用新電池裝進去,汽車馬上就會動了。”

 

  媽媽乙:“汽車怎么不動了呢?寶寶自己想想是什么原因呀。”

 

  點評:寶寶能操作玩具、自己玩,這是寶寶在認知上一個很大的發展,也表明寶寶的自主意識在操作玩具中得到了發展。這時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這正是讓寶寶思考的好機會。

 

  媽媽乙讓寶寶自己想為什么汽車不動了,而不像媽媽甲簡單地給了寶寶一個結論,這就促使寶寶自己動腦筋。媽媽甲對寶寶的問題給了一個句號,而媽媽乙給寶寶的是一個問號。

 

  因此,媽媽能讓寶寶經常在問號中思考,寶寶就會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媽媽的啟發,在思考中學會思考,從而養成愛動腦筋的良好行為習慣。

 

  情境二:封閉和開放

 

  寶寶長到6歲就要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這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大事,因為從上學那天起,寶寶的生活將從以游戲為主轉入以學習為主。這個時候,父母對寶寶的指導,也會使孩子得到不同的發展。

 

  就數學而言,最早學習10以內數的認識和學習1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對此,兩位媽媽分別給孩子出了道題。

 

  媽媽甲:9○7(在○內填上適當的符號)。
  媽媽乙:9>○(在○內填上適當的數字)。

 

  點評:從知識的角度出發,這兩道題都是讓孩子復習10以內數的大小比較,但就對孩子的思維發展而言,這兩道題的難易程度相差非常大。

 

  媽媽甲出的題目,答案是唯一的,是封閉性的,也就是說,在“9○7”這道題中只能填“>”這個符號。而媽媽乙出的“9>○”,在○內可以填“8、7、6、5、4、3、2、1或0”這9個數字,這種答案具有開放性,即答案不是唯一的。而且媽媽還可以鼓勵孩子按順序寫出這幾個數字,培養孩子的有序思維;讓孩子用語言來表達“比9小的數都能填”,這又培養了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這類題目,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即不僅有知識功能,而且有發展其有序思維、發散思維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認知功能,而這些思維品質均是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父母應考慮如何讓孩子在開放性的題目中學會思考,而不要滿足于封閉性的答案。父母不僅要關注孩子解題的結果,更應關注孩子解題的過程和策略,讓孩子從小學會應用多種策略解決問題,進而在多種策略中學會選擇較優的策略。

 

  情境三:接受和挑戰

 

  孩子都愛聽故事,尤其是童話故事,因為孩子富有想像力。兩位媽媽都是給孩子講述世界著名童話《灰姑娘》。

 

  媽媽甲把故事從頭到尾講一遍,孩子知道了這個故事的全部內容。

 

  媽媽乙講完故事后,問孩子:“寶寶,你想想,這個童話中,有沒有不合理的地方?”孩子想了想:“深夜12點鐘馬車等均變回去了,那么水晶鞋為什么沒有變回去?王子是拿著灰姑娘掉下的水晶鞋才找到她的。”媽媽乙聽了孩子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后,興高采烈地表揚了他一番,并鼓勵他改寫這篇名著。

 

  點評:媽媽乙的做法不僅培養了孩子的閱讀寫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讓孩子自小敢于向權威挑戰。因此,父母給孩子講故事,不要停留于讓孩子接受,要鼓勵他提出質疑,或讓孩子想像故事的結尾。

 

  情境四:結果和過程

 

  一位老師給4個5歲半的孩子出了一道簡單的數學題:3+4=?4個孩子均能寫出正確的答案“7”。父母均給4個孩子打上一個“√”,并表揚他們做得很好。

 

  我也找了這4個孩子,讓他們講講3+4=7是怎么計算出來的。

 

  孩子甲:“因為7可以分成3和4,所以3+4等于7。”
  孩子乙:“3塊糖和4塊糖,一共7塊糖。”
  孩子丙:伸出右手4個手指,用左手指著右手手指,嘴里邊說:“5、6、7。”
  孩子丁:伸出左手3個手指、右手4個手指,嘴里逐一數著手指:“1、2、3、4、5、6、7。”

 

  點評:這4個孩子的解題策略差異很大。這種差異反映了4個孩子思維水平的差異。他們分別是在抽象水平、表象水平、半直觀水平和直觀水平上解答這個問題的。由此可以看出,衡量一個孩子心理的發展,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解題的結果,更應關注孩子解題的過程和策略。因此,父母可以就孩子給出的答案問一些問題:

 

  1、你是用什么方法來解答的?
  2、還有別的方法嗎?
  3、這幾種方法,對這個問題來講,哪一種方法更好一些?

 

  父母問題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思考的情境,這樣孩子也就能在這種思考的情境中學會思考了。

 

  從以上情境中,可以看出父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要讓孩子學會思考,父母首先要善于學習和思考,這樣才能促使對孩子的教育更富有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