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覺是嬰兒最早發展的能力之一,觸覺有障礙的孩子,以后的各項智能都會受到影口向,例如肌肉關節的活動、空間概念等。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觀察,盡量引導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做各種活動,基礎感官穩定了,將來的發展才會更上一層樓。
寶寶在肚子里就有觸覺
所謂觸覺,是小寶寶身體碰觸的感覺刺激,這個刺激包括外界給予的和自己發覺的,每個小寶寶對于輕、重、尖、鈍、冷、熱等感覺刺激的程度不同,這與人體對于自身的保護有關, 即尖的、有攻擊性的東西接近時,會本能地躲避;也與溫情的牽絆有關, 即親人輕撫時,會自然地放松。
人體的皮膚分為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大部分觸覺的接收器在真皮層,可以接受各式各樣的感覺輸入,比如痛覺、癢的感覺等,每個人肌膚的接受程度不一樣,傳訊的速度也不一樣,所以必須要因人而異地給予感覺刺激。
由于觸覺是人類最早出現的感官之一,小寶寶在媽媽肚子里時就有觸覺了,那時媽媽撫摸肚子,事實上小寶寶是可以感覺得到的。出生后,許多反射能力與觸覺都有很大的關系,例如一有人碰小寶寶的手,會自然而然地握緊,摸嘴唇邊會自然地歪嘴,這些都與本能的求生有關。
而早產兒由于出生提前,錯過了在媽媽肚子里最后發育成熟的時機, 自然對于外界的刺激容易敏感。任何一樣刺激都具危險性,所以媽媽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時間內,給小寶寶一定的肌膚接觸,借以提高生存能力。早期曾經有科學家做過實驗,針對兩群孤兒,一群是只給喂食;一群是除了喂食之外,還給予定時的安撫及擁抱,結果發現前者的死亡率比較高,可見觸覺對于人類的重要性。
觸覺影響其他智能的發展
觸覺 V.S視覺
觸覺發展與視覺有關,寶寶看到一個圓球,一開始并不知道他是圓球,要通過手玩弄及嘴巴的過程,去接受球是圓形的信息。因為手指尖與嘴巴周圍的接受器最敏感,所以看到一樣新東西就會反射性地放進嘴中,他們是通過這樣的經驗去學習并知道物體的材質、形狀、大小,再配合視覺,以后再看到這樣的東西就知道是球了。
觸覺 V.S 本體覺
觸覺與本體覺有關,本體覺是肌肉關節的觸覺,他會知道手是伸出去的,還是收回來的,以及手與腳的位置放哪里,寶寶會通過本體覺與觸覺的接觸學會身體的操作,將來與跑步的流暢度、玩球的技巧都有關系,也和長大后大動作的能力與品質有關。比如寶寶利用爬或走探索環境,在攀爬的過程中,知道內與外、高與低,進而有空間概念,所以父母應該讓寶寶多做環境的探索,這與將來的空間概念有關,也與書寫能力有關,因為手書寫時指尖會接觸到筆,手指的每一塊肌肉都要察覺要出多少力,出的力正確,字自然寫得好看。
觸覺 V.S 前庭覺
前庭覺是在內耳里偵測頭部位置的感覺,會影響到頭部本體的控制,和寶寶的動作能力有關,也會影響到眼球、頭部、四肢與身體的有效運作,也與肌肉張力有關,通過速度及抗地心引力的運動,例如攀爬、搖晃、丟高高、燙秋千、溜滑梯等活動獲得。
所以攀爬對于寶寶的發展很重要,尤其是要經過高高低低不同的障礙物時,例如用抱枕、堅固的箱子當作障礙物讓他爬或者將空箱子當成山洞讓他爬進去,都會讓寶寶發覺,自己身體小小的,箱子大大的,這有助于他將來計劃自己的動作能力,例如爬到床沿時他知道要停止,知道到一個目的地時,他要花多少時間等。
觸覺 V.S 情緒
通過觸覺將某些信息傳到大腦的邊緣系統,會影響人的情緒發展,如果常常給予寶寶安撫,會讓寶寶有安全感,情緒比較穩定,長大后注意力也會比較集中。如果常常給侵襲性的觸覺,會讓寶寶情緒緊張,以后也會容易神經質。
觸覺與其他器官連結的重要性
人的發展與金字塔一樣,觸覺、味覺、聽覺、前庭覺、本體覺、嗅覺、視覺都是很早出現的感官,寶寶一切探索的行為都需要這些感官作工具。當其所有的感官都整合得很好的時候,就會開始探索環境。一開始寶寶會利用這些能力自己偵測到外界環境的安全性,到大一點時,父母加以命名,他就會對物體有顏色、形狀等的概念,這與往后的語言技巧、空間概念、注意力等能力都有關系,如果基礎打不好,就會影響到寶寶今后的學習。
其實小寶寶與大人的腦細胞一樣多,但細胞與細胞間的網路線還沒有連結,需要父母幫助寶寶去開發,所以要經過不斷地觸摸、體驗,配合其他感官的刺激,不斷連結才會知道。父母如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從環境上也要盡量以實際的東西啟發他,有觸覺障礙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引導。
相關閱讀:觸摸,寶寶開化的始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