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6歲了。別看她年紀小,卻已經有了很多次“出國”的經歷。在她辦理“護照”和“簽證”的過程中,我與她共同成長,她也給我帶來了很多的啟示。
在女兒還不滿6歲時,我告別了她,踏上了飛往美國的旅程。當我回來時,她已經過了6歲的生日。長大了的她,透出了許多的自信和好奇。她翻看著我的所有東西,問著一切她所感興趣的問題,最后,所有的注意都集中到了我的護照上。也正是這本護照,引發了她一系列奇妙的“出國”經歷。
這天,女兒拿著一個小本子,在本的外皮上畫了一個類似國徽的圖案,歪歪斜斜地寫上幾個字,又在第一頁畫了一幅自畫像,旁邊寫上自己的名字和年齡,并告訴我說,這是她的“護照”,讓我充當領事館的官員為她“簽證”。于是,我為她簽了她“出國”旅程中的第一站——泰國。從此,這本“護照”成了她學習和探索的向導。
在我工作的學校里,有很多來自各國的學習漢語的留學生。無論是他們來我家還是我們去拜訪他們,女兒總是帶著自己的“護照”,請他們充當自己國家的使館官員,為她“簽證”。留學生們格外高興,紛紛在“護照”上寫上剛學會的漢字,還畫上印章。漸漸地,女兒不只是滿足于“簽證”本身了,她的興趣轉向了了解這些國家。
“老外”們更是慷慨地回答著她的提問,用最簡單的漢語介紹著自己的國家,有時還會給她一些關于自己國家的畫冊、圖片、磁帶、玩具什么的。慢慢地,她擁有了一個包括很多國家地理和文化的資料庫。她的“護照”上寫滿了各國的“簽證”記錄,在讀書、看畫冊、查找地圖的過程中,她從一個國家“游歷”到另一個國家。
小“護照”在她的手中成了一本有關地理、歷史和文化的學習手冊。打開女兒的“護照”,每一頁都有一個國家的“簽證”。看著這些“簽證”,她會滔滔不絕地講述關于這個國家的信息。
翻到“美國”,她會興奮地告訴你拉什莫爾山峰的總統巨像,愛迪生和萊特兄弟的發明,可口可樂和迪斯尼;翻到“意大利”,她會崇敬地說起伽利略、比薩斜塔和達芬奇“最后的晚餐”;翻到“德國”,她會津津有味地說起慕尼黑的啤酒,還會嚴肅地說到猶太人和希特勒;翻到“瑞典”,她會很向往地說起諾貝爾獎,并且說將來也要到那兒去領獎;翻到“澳大利亞”,她歡快地說著袋鼠和考拉;翻到“埃及”,她會神秘地講述金字塔和法老王,還有那位離開了埃及又過了紅海的摩西;翻到“以色列”,她會告訴你平安夜的小城伯利恒和圣城耶路撒冷,還會提到大衛王的勇敢、所羅門的智慧……最后一頁是“南極”,她說要去那兒考察,去看看胖嘟嘟的企鵝。
在這個游戲中,女兒以“出國”的方式把每個國家相關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知識綜合起來,使一個復雜的學習過程在假想的旅行中變得有趣味了。我由衷地感嘆,孩子的世界是那么富有生命活力,他們的心靈永遠是單純而廣闊的,他們的思維永遠是新奇和獨特的,他們探索世界的方式永遠是巧妙和有趣的。
如今,每當遇到那些朋友,他們總是關切地問女兒最近又到哪個國家去了,女兒總是自信地回答著他們。同時,她又在著迷地翻閱著百科全書中有關太陽系的部分,詢問著九大行星和一些衛星的情況,記錄著每天月亮的變化,還計劃著用壓歲錢買一架天文望遠鏡來觀測天空。我想,她很快又要有一本太空旅行的“護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