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幸福的庸人安享一生

  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知心姐姐”盧勤的一句話倒是暗合了自己隱而未發的想法:我們不要老是教育孩子做人上人,也不要教育孩子做人下人,而是要教育孩子做人中人,教育孩子要用一顆平常心對待一切。


  教育孩子做“人下人”,相信如是說的父母很少,而教育孩子做“人上人”的父母卻無疑如過江之鯽,套用北京人的話說是——“海了去了”。 “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中人”,演繹著沒有播種就沒有收獲的思維方式,以世俗的評判為標準,在國人的心中,吃苦原是一種投資,是積淀功成名就的籌碼,而所謂的成功無非是做凌駕于他人之上的“人上人”。我們也是從小聽著這樣的教誨長大的,而今我們還是忍不住把這句話做為“緊箍咒”套在孩子們的頭上,時不時地念叨幾聲。鑒于自己一馬平川的人生體驗,也實在沒有理由對現在平庸的生活而頓生心理失衡之感。


  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孩子的教育問題無疑是每一個家庭的“重頭戲”,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焦慮使我們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呈現著無序的忙亂,雖深諳“拔苗助長”欲速則不達的道理,還是不由自主在流行風的裹挾下堅決貫徹落實“全面撒網、重點捕魚”的教育指導方針,雖然大人孩子都被“趕場”似的速成班、才藝班搞得身心俱疲,但還是要懷揣著做“人上人”的夢想苦熬苦撐著。


  如果我還他一個童年,那我就要欠他一個成年。面對就業形勢嚴峻、競爭壓力大的現實,一位母親的心聲無疑會引起許多家長的共鳴。誰都知道孩子苦,可是在現行教育體制強大的壁壘面前有幾個家長能氣定神閑而不“助紂為虐”?我們的孩子從二歲多開始,就配合著我們上班下班的鈴聲而早出晚歸,近乎以園為家,所受到的照顧和關愛既取決于父母的錢袋子,也和其老師的耐心和愛心密不可分。上小學以后,早上6:30就得起床,上午7:40、下午1:40就要安坐在教室,鑒于上午11點和下午4:30的放學時間,上班的父母無法脫身,就只好把孩子們寄放在以盈利為目的的托教,小小兒郎,就不得不過著身披霞光睡眼惺忪出門去,頭頂星光頭昏腦脹回家轉的生活。每次到幼兒園接女兒回家,小丫頭一出了班級門,就像出籠的小鳥,繞著教室前面的空地,撒歡似的瘋跑,一圈又一圈,說不出的恣肆快樂。而一個成年人如果也這樣全無目的佯蹈且狂似的瘋跑,還是一個正常人嗎?


  說我對女兒沒有期望也不符合實際,在女兒的教育上,我還是很有私心的,我希望女兒能夠親近文字,親近文學,進可以安身立命,修身養性以圖厚積薄發,退可以躲進小樓成一統,寄情于文字之間,在淡淡的墨香中散郁舒懷。只是,我不會今天要求女兒背點“三字經”,明天讓女兒背首五言七律,惟有的是以身作則不可一日不讀書,天天辟出“親子閱讀”快樂時光,同時還隔三岔五和女兒一同逛逛書店,感受書香沁人的氛圍,充實充實家庭讀本緩解視覺疲勞,在貌似不經意的刻意中,讓女兒自然而然地愛上書本。


  昨天晚上,客廳成了女兒的“秀場”,女兒手拿一個小木棍,模擬成“話筒”要給我們講一個故事,還一本正經地報幕:下邊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是“我是一個快樂的小烏龜”。我是一個快樂的小烏龜,爸爸媽媽都愛我,可是我沒有朋友,怎么辦?我出門看見了小蝸牛,說:“我們倆做朋友吧。”還看見了大象,說:“我們倆做朋友吧。”回到家,小烏龜又把頭縮回了殼里。故事里沒說小蝸牛和大象怎么回答,可能小烏龜的主動示好沒有取得預期的反響吧,不然何以又把頭縮回了殼里?縱然如此,一個三歲半的小女孩帶給我們的驚喜,足以讓我反芻似的咀嚼這份快樂。


  如同女兒故事里的講的,在這個期望孩子成龍成鳳蔚然成風的時代里,我唯一的希望是女兒能做一個快樂的小烏龜,幸福而且長壽,有二三知己點綴生活,在滾滾紅塵中安享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