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毒力在尿感發病中的作用

  目前的研究證明:病原微生物之所以能突破機體的防御和細菌的毒力關系密切,尤其是對于尿路結構正常的兒童來說,細菌的毒力,即粘附性在尿感的發病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據國內外許多觀察和研究證實,臨床細菌性尿感的80%以上為大腸桿菌所致,其中90%為門診尿感的病人以及50%為住院的病人,其中絕大多數為初發、非復雜性或無癥狀性尿感。至于非大腸桿菌所致的尿感,例如變形桿菌、克雷伯氏桿菌等,則多見于住院病人,其原因可能和住院期間廣譜抗菌素的頻繁應用導致菌群紊亂、住院期間交叉感染機會的增加,以及復雜性尿感因素的存在有關。 


  大腸桿菌對尿路上皮的粘附力,主要依賴于其細胞表面,存在于纖毛頂端的粘附素,其能識別尿路上皮特殊的受體。目前許多纖毛已被克隆,其堿基序列也已完全弄清。據報道:引起兒童腎盂腎炎,90%為人類P血型抗原相關的P纖毛菌株。小兒尿感之所以絕大多數為大腸桿菌感染,其一是因為尿路上皮細胞表面的甘露糖受體對大腸桿菌吸附最強,其二是因為大腸桿菌的纖毛可與尿路上皮和鱗狀上皮表面的受體結合。因此,P纖毛常被臨床作為細菌毒力的識別物,目前認為P纖毛造成腎損害可能正是經粘附的細菌釋放內毒素和脂多糖從而引起炎癥、慢性腎損傷和腎疤痕的。 


  作者系復旦大學兒科醫院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