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和鈣同行的營養素

  磷含量是否超標


  近年,一則電視廣告頻頻播出:“中國人磷銅已超標……,不含磷、銅更安全。”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葛可佑教授指出,中國人目前的營養狀況是,有一些營養素不夠,需要立刻補充;有一些營養素已經充足,就不需要再補了。各種營養素在身體里是相互搭配、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相互協調,關系十分復雜。例如,維生素A得到維生素E的保護,并防止維生素C的氧化;磷過量,鈣會被耗損;銅過量,鋅會損失;鐵促進維生素B族的代謝。人體補充營養素的基本原則是:必須把所缺的全部補齊,不缺的不能再補,使人體內各種營養素達到均衡。


  據專家介紹,磷的最高可耐受攝入量兒童是每天3000毫克,成人每天是3500毫克,中國人從膳食中每天攝入1057.8毫克磷,即便加上某些補充劑,如施爾康等中的磷均不超過200毫克,也不會超過最高可耐受攝入量。


  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急癥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李春生指出:在營養元素攝入上,并沒有需要嚴格執行的標準,營養學家采用的是推薦量參考值。食物中的確有很豐富的磷,一般人體不會缺磷,但一些體弱多病的人卻較易發生磷缺乏現象,因磷的吸收過程及人體自身調解等因素,極難出現磷過量的現象。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的副研究員盧承前表示,由于我國居民的膳食結構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因此成人一般不缺磷銅。但這不等于不需要補充磷和銅,也沒有到吃了就有危害的程度。人體不缺磷銅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合理的膳食結構,但這一點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磷,和鈣同行的營養素


  磷是在人體中含量較多的元素之一,僅次于鈣。鈣占成人體重的1.5%至2%,磷占1%。一般成人體內含鈣1200克,含磷600-900克。在人體內,占總含磷量的80%和鈣結合并貯存于骨骼和牙齒中,剩余的20%布于神經組織等軟組織中,人體每100毫升全血中含磷35-45毫克。磷和鈣無論結合在一起,還是各自分開,在人體的生理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磷的主要生理功能
 
  1、磷和鈣都是骨骼牙齒的重要構成材料,促成骨骼和牙齒的鈣化不可缺少的營養素。有些嬰兒因為缺少鈣和磷,常發生軟骨病或佝僂病。骨骼和牙齒的主要成分叫做磷灰石,它就是由磷和鈣組成的。人到成年時,雖然骨骼已經停止生長,但其中的鈣與磷仍在不斷更新,每年約更新20%。也就是說,每隔5年就更新一遍。可是牙齒一旦長出后,便會失去自行修復的能力。如果兒童長牙時缺鈣,牙齒就容易損壞。

  2、保持體內ATP代謝的平衡。

  3、磷是組成遺傳物質核酸的基本成分之一,而核苷酸是生命中傳遞信息和調控細胞代謝的重要物質——核糖核酸(RDA)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基本組成單位。

  4、參與體內的酸堿平衡的調節,參與體內能量的代謝。人體中許多酶也都含有磷。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這3種含熱能的營養素在氧化時會放出熱能,但這種能量并不是一下子放出來的,這其中磷在貯存與轉移能量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二、磷缺乏癥及其食物中的來源


  人類的食物中有很豐富的磷,肌體對磷的吸收比鈣容易,因此,一般不會出現磷缺乏癥。

  磷攝入或吸收的不足可以出現低磷血癥,引起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異常,軟骨病;因疾病或過多的攝入磷,將導致高磷血癥,使血液中血鈣降低導致骨質疏松。

  幾乎所有的食物都含磷,特別是谷類和含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在人類所食用的食物中,無論動物性食物或植物性食物都主要是其細胞,而細胞都含有豐富的磷。


  三、人體每天大約需要多少磷?
   
  一般國家都無明確規定;因一歲以下的嬰兒只要能按正常要求喂養,鈣能滿足需要,磷必然也能滿足需要;一歲以上的幼兒以至成人,由于所吃食物種類廣泛,磷的來源不成問題,故實際上并無規定磷供給量的必要。一般說來,如果膳食中鈣和蛋白質含量充足,則所得到的磷也能滿足需要。


  美國對磷的供給量有一定的規定,其原則是出生至一歲的嬰兒,按鈣/磷比值為1.5:1的量供給磷;一歲以上,則按1:1的量供給磷


  四、其它營養素對人體磷含量的影響


  磷廣泛存在于動植物組織中,并與蛋白質或脂肪結合成核蛋白、磷蛋白和磷脂等,也有少量其它有機磷和無機磷化合物。除植酸形式的磷不能被機體充分吸收和利用外,其它大都能為機體利用。谷類種子中主要是植酸形式的磷,利用率很低,但當用酵母發面時,或預先將谷粒浸泡于熱水中,則可大大降低植酸磷的含量,從而提高其吸收率。若長期食用大量谷類食品,可形成對植酸的適應力,植酸磷的吸收率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磷的吸收,也需要維生素D。維生素D缺乏,常使血清無機磷酸鹽下降,所以佝僂病患者血鈣濃度往往正常,而血清無機磷含量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