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快捷的現代生活節奏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陷入了亞健康的怪圈,如今越來越注重健康的人們已使保健品成為一大消費時尚。特別是逢重大節日,送禮流行送健康,保健品更是成了銷售熱點。隨著購買和服用保健品人群的不斷擴大,兒童保健食品也異軍突起,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正確認識保健食品
在我國《食品衛生法》中,將保健食品界定為“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根據這一界定,衛生部在《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中對保健食品作了如下定義:“適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調節機體功能、不以治療為目的的食品。”這一定義明確指出,保健食品首先是食品,它應當無毒無害,可提供人體需要的營養素。但保健食品并非藥物,它不能取代藥物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只能幫助孩子調節亞健康的狀態,或者補充一些營養。因此在給孩子選擇保健食品的時候,不能依賴其去治療疾病。
其次,保健食品是根據需要調節某種生理功能,為預防疾病而研制的,只適用于特定人群。對于青少年來說,也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保健食品,不能盲目跟風,胡亂食用。目前市場上銷售的保健食品功能不一,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受理審批的有27項,如改善睡眠,增強免疫力,輔助降血脂、血糖、血壓,緩解體力疲勞等,這些在產品包裝的標簽、說明書中都有明確標示。
健康孩子無需“補”
據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研究員陳學存介紹:“只要孩子平時的膳食結構能做到粗細糧結合、葷素搭配,不偏食不挑食,就能基本滿足人體對各種元素的需要,不需要進行額外補充。”他指出,人體對微量元素的需求甚微,一般飲食正常的健康兒童從日常飲食中就可獲得足夠的微量元素。
盲目地為孩子“補”并不一定是健康的保健方式。一些補品中所含有的激素或生理活性物質,會促使兒童性腺素分泌大大增加,從而引起兒童性異常發育,表現為骨骺提早閉合、生長發育不協調等,反而會對兒童造成不利影響,后患無窮。北京兒科研究所環境與健康研究室主任丁宗一甚至指出:機體不是試管,不是加入什么營養素,便會有相應的營養結局。盲目濫用營養素和維生素強化食物,已經嚴重危害到兒童的健康與安全。因此,專家強烈建議,如果孩子體格健壯,發育正常,就無需服用營養滋補品。
當然,這并非說保健食品對孩子就一無是處。對于偏食挑食、身體健康狀況不好的孩子來說,日常的飲食無法滿足機體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或者明顯缺乏某種營養物質,此時,就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保健食品,進行補充。
特殊群體對癥選擇保健食品
維生素又稱維他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它與酶類一起參與機體的新陳代謝,具有調節機體的機能,如果人體缺少維生素就會患各種疾病。維生素主要包括維生素 A、C、D、E、K、B1、B2、B5、B6、B12、葉酸、生物素、胡蘿卜素等10余種。
目前我國大中城市中,快餐食品,高熱、高脂食物,以及隱含糖分的碳酸飲料的流行使得很多孩子的飲食缺乏足夠的維生素。最近,中國婦幼營養學會、上海市營養學會和廣州市營養學會對北京、上海、廣州3地近3萬名4~9歲兒童進行了補充多元維生素對促進兒童生長發育影響的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即使在生活水平較高的地區,也還存在著兒童體內缺乏維生素的現象,特別是維生素A、B1和B2。根據對兒童血液和維生素尿負荷試驗測定,血清維生素A低于正常值者竟高達56%~63%,維生素B1不足者達26%,其次是血紅蛋白和維生素C,低于正常值者分別為18%和15%~17%。
目前市場上補充維生素的兒童保健食品種類非常多。有單一補充某一種或者幾種維生素的,也有復合型補充劑,產品包裝上也區分口服液、咀嚼片等形式,口味良好,服用十分方便。長期偏食、厭食的孩子可以根據自身身體情況進行補充。
提示: 服用高劑量的維生素片對身體是有害的。例如,過多的維生素A會妨礙兒童對鈣的吸收,易造成骨折;而維生素 A、D的過多服用甚至會引起中毒反應;即使是維生素C、E、胡蘿卜素,服用劑量過大時也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蛋白質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物質,一些富含蛋白質的兒童保健食品在市場中非常熱銷。比如蛋白粉類保健食品。蛋白質分植物蛋白(大豆蛋白)和動物蛋白(乳清蛋白)兩種,比較而言,乳清蛋白所提供的氨基酸種類和比例更接近人體所需模式且消化吸收利用率高,對人體有益。大豆蛋白雖然是優質植物蛋白,但在8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中蛋氨酸含量不足,影響其功能發揮,且大豆蛋白不含免疫球蛋白和乳蛋白。
提示: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保健食品功能檢測中心主任金宗濂教授認為,蛋白粉不能長期盲目食用。如果蛋白質攝入過多,就會在體內代謝過程中產生氨、尿素、肌酐等含氮物質,而氨這種有毒物質在經過肝臟解毒后,再由腎臟排泄,從而增加了肝腎的負擔,因此會導致肝腎功能差的兒童加重病情。不僅如此,還有研究認為,高蛋白飲食會攝取骨骼中的鈣,增加骨質疏松的危險。補充蛋白質只適用于營養不良、低蛋白血癥和貧血的兒童,腎功能未發育完全的兒童尤其要慎服。
和身體的其他部位一樣,兒童腦部的健康發育也需要營養的不斷供給。這些成分中的一種為22碳6烯酸(DHA),是腦發育需要的主要腦脂肪酸。DHA見于身體的各部分,尤其是腦部,占腦重量的30%。但這種不可缺少的脂肪酸人體卻不會自己合成,必須經由食物補充。另一類健腦的常見保健品成分為卵磷脂,它可以提高細胞的再生功能,具有良好的健腦作用,還具有軟化血管、降低血脂的作用。
很多家長希望孩子更加“聰明”,以提高學習成績,便為孩子選用一些健腦類的保健食品。但切不可輕信廣告宣傳,補腦保健品本質上也是一種食品,只是對人體機能有一定的調節作用,對增加智力作用不大,更不可能提高考試成績。因此,消費者不宜過分追求其功效,以免上當。
提示: 目前市場上有些產品含有促進中樞神經興奮的成分,服用后會出現一段時間內大腦很清醒的感覺,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補腦”,對身體也沒有好處,因此購買的時候要小心。
目前在售的保健食品中,補鈣產品較多。因為鈣可使骨骼強健,促進生長發育。專家認為每日鈣元素補充總量不能超過1000毫克,而配合使用的維生素D的推薦供給量為每日10微克。
另一類熱銷的兒童保健食品就是補鐵補血類保健食品,許多家長購買這些保健品給正處于生長發育中的兒童補充鐵、鋅等金屬元素。
提示: 過量補鈣可能會引起腎結石和尿路結石的危險。主要癥狀表現為身體浮腫多汗、厭食、惡心、便秘、消化不良等,嚴重的還容易引起高鈣尿癥。兒童補鈣過量還可能限制大腦發育,并影響生長。
金宗濂教授認為,盲目補鐵非常危險,兒童只有在缺鐵的狀態下才可適量補充。缺鐵會引起缺鐵性貧血,而缺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鐵攝入不足、鐵吸收欠佳或鐵丟失過多等。但是鐵在被吸收后,除部分隨失血丟失外,很少有其他的排泄途徑,而體內多余的鐵會以鐵蛋白形式儲存起來,從而增加了患心臟病的危險。因此,補鈣、補鐵也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采用科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