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過早給寶寶添加糧食類食品

  在我國國民日常生活中,一旦某種傳統習慣形成了,再改變可真不容易啊!


  筆者長年觀察到一種常見的生活現象,有很多地區,特別是在農村和小城鎮中,小兒出生后2~3個月內,人們總喜歡添加一些由糧食制成的糊狀食物(如奶糕)作為輔食。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形成了這種喂養習慣,老奶奶們都知道這一招,而且一直傳到孫子孫女輩,并成為家喻戶曉的喂養經驗。


  然而,從小兒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喂養習慣卻有諸多不妥之處。


  其一,糧食的主要成分是淀粉:食物進入消化道以后,主要依靠胰腺分泌的胰淀粉酶的數量較少而且活性很低,因此對糧食類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很不完善。過早添加此類食品不僅是一種浪費,而且未消化的食物在腸道中會被酵解產生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刺激腸道可導致小兒腹瀉。筆者曾見到一名出生僅2個月的嬰兒,因腹瀉來醫院診治,其母親陳述嬰每日拉稀便有6~7次之多,糞便還有酸臭味并伴有許多泡沫。經追問喂養史才得知,原來是近日來添食了奶糕。經醫囑停食奶糕后,腹瀉自然停止。


  其二,過早添加糧食類食物往往會影響乳類食物的攝入量。很多母親之所以急于添加糧食類食物,是因為擔心寶寶吃不飽。她們看著液體的乳類食物總是懷疑其中的“水分”太多,于是她們認為加點糧食類食物更耐饑,寶寶們不至于再出現嗷嗷待哺的餓相。然而,添加奶糕、奶糊等食品后,食物的粘稠性增加了,使得嬰兒胃排空時間延長,饑餓感不易出現,寶寶的進食次數也因此而減少。況且,糧食類食物占據在胃內,使得嬰兒每次攝乳量減少,每日的攝乳量也隨之下降。我們知道,乳類食物包括母乳,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脂肪、乳糖、維生素、礦物質和活性食物。這些營養素都是以最容易被小兒消化吸收的形式存在于乳液中,因此它是小兒最理想的食物。糧食類食物消化后成為單糖,主要為人體提供熱量,糧食中其他營養素的含量很少,因此常常需要同其他食物互補食用。對小嬰兒來講,添加糧食而舍棄乳類食品的做法,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第三,過多過早給嬰兒糧食類食物,容易導致熱量攝入過剩,過多的熱量會轉化成脂肪堆積在體內。這種嬰兒外觀似“胖娃娃”樣,頗討人喜歡,但體質并不好,抵抗力差,常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疾病。


  鑒于上述,出生才4個月以內的嬰兒,不宜添加糧食類食物,這種不合理的傳統喂養習慣應該改一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