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外耳道內怎么會有黃水?
新生兒的外耳道是由骨及軟骨組成,外耳1/3軟骨部有毛囊、皮脂腺和4聹腺。耳道甚小,羊水、皮脂腺分泌物和細菌等很容易積聚在內而引起感染。外耳道內的黃水多數是由于眼淚水、污水和奶液等進入耳內,引起外耳道炎形成的。它有臭氣味,外耳道局部可有充血腫脹,有時形成癤腫,小兒常因疼痛而哭鬧不安,食欲不振,不一定有發熱。若牽引耳廓有劇哭者,十之八九是外耳道問題,一旦膿腫潰破,流出膿液后,疼痛即相應減輕。發現這種情況應去醫院耳科檢查治療。
如何預防新生兒中耳炎及外耳道炎?
新生兒耳朵的解剖結構特點是外耳道狹小,中耳咽鼓管短寬平直,出生時已有少許羊水殘留在耳道內,加上皮脂腺的分泌液,所以較為濕潤,易于細菌的生長繁殖。如洗澡時不慎讓水流入,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則細菌可侵入外耳道及中耳,引起炎癥。患兒因疼痛而煩躁不安,嚴重者可誘發敗血癥,危及生命。所以,平時在護理時就應注意寶寶外耳道的清潔衛生,可用干棉簽輕輕清理外耳道(切勿深入耳道內)。喂奶后要將寶寶抱起拍背,以免吐奶后乳液流入外耳道。洗澡時一定小心不讓水流入耳道內。同時,也應注意口腔的衛生和預防呼吸道感染。如發現哭鬧不安,則應檢查耳朵,看看外耳道是否有分泌液流出,輕按耳屏前方或向上輕拉耳廓,如有疼痛(寶寶哭鬧),則應警惕外耳道炎或中耳炎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