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化解仇親期寶寶的恨

親有“仇”的孩子

  “如果我有一顆炸彈,就會炸平我的學校;如果我有一把刀,就會殺死我的媽媽。”一個官方心理網站登出了海口一名9歲小學生的造句,讓廣大父母們十分震驚。

  長輩們難以理解,自己百般疼愛的孩子,怎么會對父母有如此深仇大恨?

  專家分析稱,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家長有仇視心理,心理學上把孩子這段特殊時期的特殊表現稱為“仇親期”。而在相關調查中,發現知道這一概念的父母少之又少,更不知道該如何化解孩子的“仇恨”。

  事例一:

  “長大后,我就殺死媽媽”

  南寧市西鄉塘10歲的吳林宸,在心理醫院與心理醫生交談時,也說出了與上文中海口9歲小學生意思大致相同的話:“她總說我不好,說我長得難看,說我笨,還因為我和別人玩打我,把我關起來,長大了,我就找人去打她,殺死她……”

  這個女孩子眉目清秀,看上去挺文靜的,但是一直聳拉著眼皮,輕聲慢語中明顯透露出對母親的仇恨。據了解,她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對她要求很高,每次考試不如別人高分,就數落她笨,還經常說她“長得像你那個沒用的爸”,并且限制她和單位大院的小朋友玩,一旦發現,常是揪著耳朵回家,或者棍棒教育。

  久而久之,孤獨壓抑的吳林宸渴望去找爸爸,她覺得自己有可能不是媽媽親生的。

  事例二:

  “爸爸走了,耶!”

  張先生最近在工作上偶然出現失神狀態,當與同事談心時,他才說出心中的痛。

  兒子小昆今年13歲,上初二了,由于自己長期出差,多數由母親照顧。兒子深得妻子和爺爺奶奶的疼愛,平時上網、花錢之類的“陋習”,只是被家長念叨一下,他也就少少地收斂一段時間,一直沒有真正把心放在學習上。近期的一次小測驗,小昆成績下降得厲害,有兩門不及格,張先生出差回來,十分勞累,看到兒子對于自己考試不及格的現實,表現出無關緊要的態度,恨鐵不成鋼的情緒猛然爆發,厲聲責罵后,還動了巴掌。

  從此以后,小昆再也不和爸爸說話了,一次,在小昆的日記里,發現他寫下了這樣的話:“爸爸出差了,萬歲!最好永遠都不要回來了,耶!”

  專家觀點

  化仇為愛,重建親子關系

  “我這是為他好,我才這樣管他,他真的一點也不懂嗎?”家長發現孩子對自己的仇視,往往很心傷。孩子是真的不懂家長“暴力”語言和方式所帶來的愛。

  父母們要注意了,當嚴厲教育下,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叛逆不羈,不愿說話,甚至仇視父母,家長值得警惕。因為十多歲的孩子最容易出現“仇親期”,而對孩子這種特殊的心理時期,多數家長卻渾然不知,只是一味對不聽話孩子進行責備和打罵,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后果。據了解,不少處在仇親期的孩子,因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及時疏導與感化,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

  那么如何與仇親期孩子化解仇恨呢?最有效的方式,還是需要家長加強與孩子情感的溝通交流,且溝通時候要講究方法。

  父母應注意要尊重孩子,卸下長輩的居高臨下的姿態,耐心聽完孩子的意見,試圖站在孩子角度充分了解他們的看法。

  另外,家長宜學會用交換意見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嘮叨說教,甚至冷嘲熱諷,拳腳相加。此外,交流時,家長應學會認真傾聽,當孩子談他感興趣的問題時,不要似聽非聽,表示出一種不屑的態度,否則會給孩子造成家長不重視自己的感覺。

  孩子會出現“仇親”情緒,與他們所處年齡階段尚存的幼稚性、依賴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有關。父母對此,要有科學認識,不要悲觀沮喪或者與孩子蠻干,而是正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增長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指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所處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明確指出他們自身的優缺點。

  最后,父母感化孩子的最好方式莫過于做好榜樣,正所謂“身教重于言教”。父母的行為方式可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也是引導孩子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