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接觸的情況看,大凡想讓孩子提前入學的家長,理由不外乎下面幾方面:一是覺得孩子智力發展良好、很聰明,不提早入學好像有些智能浪費。二是年齡雖然不到,但也只差那么一兩個月,甚至沒幾天,不提早入學覺得很吃虧。三是覺得現在年輕人工作那么難找,早入學早出山,機會會多點。四是覺得養育幼兒牽制了自己很多時間和精力,讓孩子提早入學,可以把孩子托付給老師。除了第四類家長外,大多數想把孩子提早送進小學的家長都有一種早進不吃虧的深層心理在作怪,用當前一句較為時髦的話說,即“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幾歲的孩子能夠進入小學學習,不同的國家是不一樣的,這不只是要考慮兒童發展的水平,而且還受到國家教育事業發達程度與學齡兒童數量的牽制。就兒童發展的水平而言,1922年,生理學家波特提出的第二個哈佛生長研究報告(提出與年齡相關的發展進程的明顯證據)至今沒有被改寫。
所以,對于想讓孩子提早入學的家長,我的意見是:如果你覺得孩子聰明,那就先去做個科學的智力測量,讓科學的鑒定來說話。因為很多被家長看成很聰明的孩子,經科學的智力測驗,不過平平,這是家長的感情因素在干擾自己的判斷。假如孩子的智商真的在140以上,當然可以考慮。我們國家也是很重視天才兒童的發現和教育的。但家長還是要清楚:智力優異并不等于心理成熟度高,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過去科大少年班的同學進入社會后發展如何,姑且不論,這幾年央視報道的湖南邵陽神童魏永康是一個很失敗的例子;十歲的大學生張忻陽是父親放棄了工作還在繼續陪讀的。所以,家長決定是否提早入學,需要多方面考慮平衡。
如果你的孩子確實離入學年齡只差月余或僅僅幾天,那可以盡量與有關學校協商,看看學校有否富余的名額。
如果說“早入學早出山,機會就會多點”,我覺得早入學和今后的發展機會之間并無必然的邏輯聯系。工作機會的多少、好壞,是與屆時國家乃至世界的形勢密切相關的,這有點靠運氣。一般而言,大家正常的一生時限不會有太大的相差,差別懸殊的倒是個人的做人和才學的水平。我接觸到一些當年讓孩子提早讀書的父母,現在后悔不迭,因為他們的孩子在群體中始終屬于“嫩”者,一直到初中還是如此。他們較少有擔任班干部等鍛煉的機會,在人際交往上也一樣。
至于想以孩子早入學來達到丟開管理包袱的父母,那就大錯特錯了。兩代人的親情,不是僅僅靠血緣關系來維持的,而是靠日近日親來增進的。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影響的落實,需要自己付出愛、耐心和時間。當前許多留守兒童出現大量的心理問題,就是因為他們從小對爸媽親情的需求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
讓孩子提早入學,真的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