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否認,兒童不唱兒歌,與兒童文化傳播的多元化大有干系。在動漫、電視、網絡等多元媒介文化的沖擊與制約下,兒歌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孩子們也忘記了這種抒發自己情感的最好載體。
但是,無庸置疑,出現這種情況的關鍵是:現在的兒歌創作走入了誤區。目前出版的一些新兒歌,既沒有時代感,又缺乏童趣,孩子們不喜歡,自然導致銷售不良,而市場上的失敗又打擊了創作者的積極性,造成了惡性循環。市場調查顯示,銷售靠前的還是那些“老兒歌”和外國兒歌。新兒歌缺乏生命力,只能從新兒歌本身尋找問題。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小孩唱流行歌曲也沒有什么不好,《雙截棍》、《老鼠愛大米》、《兩只蝴蝶》等等,小孩們不都喜歡、唱得挺好?但是,我們不能忽視的是,無數事實證明,兒童一旦過早成人化,后果會很嚴重,帶來的社會問題有可能影響到一代人甚至幾代人。
一些有識之士提出,兒歌創作要從兒童的期待視野出發,從事兒歌創作的音樂人應該要花更多的時間、精力去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而不是從成人的教育視角出發,快餐式地制造出一些說教型的兒歌。同時,兒歌創作也需要政府建立新的激勵機制,鼓勵兒歌創作,鼓勵開辟屬于兒歌的新天地、新領域。要讓新兒歌有發表的地方,例如刊物、電視等大眾媒體,多給兒歌、童謠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