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太過緊張或影響孩子身高

  “小于胎齡兒”發育值得家長高度重視,治療不能等到青春期。


  補鈣、鍛煉、食療、采用偏方……眼見自家孩子比同齡人矮小,很多家長十分著急,用盡各種方法幫助孩子身高“躥一躥”。然而,臨床調查發現,還是有很多青少年兒童由于骨齡趨近成熟,結果貽誤最佳長高時間,影響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其實很多孩子在出生時就有身材矮小現象,被稱為‘小于胎齡兒’,如果沒有早發現早介入,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終身,家長應從孩子兩歲開始關注其身高發育。”專家表示,家長們應摒棄“孩子發育晚,等到青春期還能長”的僥幸心態,而應從襁褓中甚至母親懷孕時就開始重視孩子的身高。


  案例

 


  “小于胎齡兒”比同齡孩子矮一截


  王女士的女兒笑笑今年8歲,據其介紹,笑笑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就比其他新生兒個頭小,雖是足月出生,但她只有42厘米長,小于規定標準的50厘米。原本以為孩子稍大一點會“見風長”,誰知其個頭始終比同齡孩子矮一大截。“我跟她爸爸都身高不算矮,她怎么個頭這么小呢?”王女士為此非常著急。經過一系列詳細的檢查,醫生認定,笑笑不長個是因為她在母親子宮內時期就發育不好,生下來就是個“小于胎齡兒”。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小兒內分泌專科梁立陽教授告訴記者,笑笑這種情況屬于典型的“小于胎齡兒”,即明明足月誕生,可是一出生身長和體重就比標準低。據介紹,我國這種情況的發生率達到6.39%。“這些孩子會像笑笑一樣,一生中兩次身體發育高峰階段的身高生長水平都無法趕上其他同齡兒。在其他的身體發育、智力發育上,這部分孩子也可能會存在一定的問題。”她表示。


  由于發生幾率較高,“小于胎齡兒”已成為導致我國兒童和青少年身材矮小的一個重要病因。


  原因


  或與孕婦懷孕時情緒低落有關


  梁立陽表示,孩子一出生就個子小與環境、遺傳等多種因素有關,也有可能與孕婦吸煙或飲食差、胎盤功能不正常(一般母體伴有全身性疾病)等相關。而在以往的統計中,孕婦營養吸收不夠是一大主因。“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營養差導致出現這種情況的現象越來越少,許多孕婦反而是孕期營養過剩,生下的巨大兒非常多。”她說。


  那么,為什么還是源源不斷有母親誕下“小于胎齡兒”呢?臨床調查發現,這些媽媽在孕期往往有著不同程度的情緒低落、緊張等情況,其中部分孕婦為產前憂郁癥患者。


  “我們接待過一位媽媽就是這種情況,由于患有產前憂郁癥,雖然她身體健康,營養充足,孩子也足月,但孩子的身高遠遠不達標。”梁立陽介紹,臨床問診發現,現在很多孕婦在懷孕后由于感受到來自工作、家庭以及自身等各方面的壓力,往往情緒十分緊張和焦慮。另外,還有一些孕婦則是對懷孕過度謹慎緊張,導致神經長期處于緊繃狀態,長此以往,雖然營養充足,但孩子生下來卻身高不達標。




  名詞解釋:


  “小于胎齡兒”是指一個新生兒出生時身長和(或)體重低于其胎齡所預期達到的身長體重,對于足月兒(胎齡近40周)來說,出生時體重如果低于2.5公斤即為“小于胎齡兒”。


  提醒


  兩歲身高不“及格”應就醫


  專家介紹,由于“小于胎齡兒”中有近兩成在一生中都會存在生長偏慢、身高偏矮的問題,所以如何實現及早發現,并進行積極干預就成為家長們最應關注的重點。


  梁立陽指出,對于孩子特別是“小于胎齡兒”兒童來說,從出生到兩歲期間的身高增長就像是一場短跑比賽,兩歲時的標準身高就是道“及格線”。“能追上這條線就說明孩子生長能力沒問題,反之就說明孩子可能已無法達到正常的生長標準,存在生長障礙。”梁立陽指出,如果“小于胎齡兒”在兩歲時沒有追上,以后與同齡人身高的差距將有可能越拉越大。


  “這是因為孩子的身高受遺傳、營養、自身的生長速率等很多因素左右,而生長發育的高峰期是在嬰兒期至3歲,以1歲以內最快,另一個高峰則出現在青春期。所以對于‘小于胎齡兒’來說,有效抓住此階段進行治療非常重要。”梁立陽介紹,參照目前我國兩歲兒童的身高標準,男孩平均身高為89.1厘米,女孩為88.1厘米。如果孩子足月出生時體重低于2.5公斤,兩歲時男孩身高低于82.3厘米,女孩身高低于81.3厘米,則可以判定為生長障礙。


  “一旦低于標準水平,在專科確診后就應從這個年齡段開始治療,效果會比進入青春期后再治療要強很多。建議每位家長都認真參照標準,審視自己寶寶是否已達標。”梁立陽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