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近日印發的《嬰幼兒喂養策略》中,提出要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喂養,及時合理地添加輔助食品。但是,這兩點離現實都很遙遠。
“繼續母乳喂養應至2歲或2歲以上。”一位新媽媽在獲悉這一標準后,驚呼:“我們又不是全職媽媽,怎么可能做到2年,太嚇人了。”記者近日從醫院了解到,相當大部分年輕的新媽媽母乳喂養時間維持在6—8個月,最少的僅1個月,最多的也只有1年左右。
母乳是嬰兒必須的和理想的食品,其所含的各種營養物質最適合嬰兒的消化吸收。母乳是0-6個月嬰兒最合理的“營養配餐”,能提供6個月內嬰兒所需的全部營養。“喂養策略”指出:作為一項全球公共衛生建議,在生命的最初6個月應對嬰兒進行純母乳喂養,以實現嬰兒的最佳生長、發育和健康。之后,為滿足其不斷發展的營養需要,嬰兒應獲得安全的營養和食品補充,同時繼續母乳喂養至2歲或2歲以上。
但是現實情況讓這種策略離我們很遙遠。黃小姐休完4個月產假就上班了,但她依然堅持母乳喂養女兒。快滿1年的時候,黃小姐被迫出差一周,被迫斷了奶。“這一年太辛苦了,天天帶著吸奶器上班,以防萬一。”馮小姐慶幸自己的家就在單位附近,每天中午偷偷跑回去給兒子喂奶,堅持了快1年。但是并非所有的上班族媽媽都有如此幸運,大部分年輕母親選擇在產假結束之際斷奶。
除了母乳喂養外,“喂養策略”中的“及時合理添加輔食”的要求也與現實有一定的差距。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兒保科吳虹醫生表示,在兒科門診中,有八成的家長因為過于寵愛孩子,而沒有讓嬰兒在4個月后及時或合理添加輔助食品。“越來越多的寶寶需要補‘咀嚼’課。”
“喂養策略”指出,兒童出生體重及6個月內體重的增長與發達國家兒童相比無明顯差異,而6個月后差距逐漸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長缺乏科學喂養知識。
吳虹舉了一個22個月寶寶的例子,本來應該可以享受和大人一樣的美味。但是,這個寶寶不會吃飯,只會吃泥狀的食物。原來,奶奶在喂食時候,因為心疼孫子,總是將食物煮爛,混在粥里喂食。時間一長,寶寶只會吞咽,不會咀嚼,碰上稍硬點的食物就嘔吐。“相當多的孩子在吃上出現了問題。”醫生說。
研究表明,我國兒童出生體重及6個月內體重的增長與發達國家兒童相比無明顯差異,而6個月后差距逐漸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長缺乏科學喂養知識,使許多嬰兒在6個月后不能及時和合理地添加輔助食品,影響嬰兒生長發育。據悉,衛生行政部門即將建立嬰幼兒喂養監督評估組,定期進行嬰幼兒喂養評估并及時進行分析反饋。
專家表示,“喂養策略”是較高的嬰幼兒喂養的標準,是國家和父母們努力的方向。在目前的情況下,首先應當了解科學的喂養方法,然后再進行相應的調整。對于年輕的父母而言,切不可過分寵愛孩子,應該給孩子的生長打下一個健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