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出生開始就尊重他

 中國PAP(Parents As Partner)早教模式強調的是“做孩子的伙伴,尊重孩子”。當父母面對的是一個有獨立意志的大孩子時,這種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0歲嬰兒,很多父母會有疑問:這僅是一個需要我們照顧才能生存的孩子,難道還需要尊重嗎?

  其實,答案需要你去選擇。

  面對剛出世的嬰兒,是把他看成被動地吃飽喝足就夠了的接受者,還是看成同成人一樣,希望主動運用自己的能力控制與支配環境,需要精神交流與智慧發展的獨立的人?很顯然,如果你選擇了前者,你處于賜予者的位置,完全有理由不去尊重;但如果選擇了后者,一定會從孩子一出世就開始尊重他。

  “不管怎樣看待他,對嬰兒還不是一樣地滿足他的吃喝需要去撫養嗎?”

  其實大不一樣。理念上的區別決定了我們完全不同的0歲教養方案,也決定了孩子未來是成為一個時刻感覺自己能夠控制外界環境的自信的人,還是處處受到環境壓制的被動接受者。

  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每一個孩子從一出世,就是一個對外部世界充滿學習精神的探索者。他不斷地伸展自己的能力所及,想盡辦法去了解身邊的世界,并學習控制環境,達到滿足自己需要的目標。如,他會用哭聲表達自己的饑餓、不舒服和與人交往的愿望;也會用伸手、蹬腳和各種動作去逐漸發展自己對外界的作用力。瞧,他與我們成人一樣,都是在日復一日地設法發展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適應環境,滿足生存需要。

  但嬰兒又與成人不同,他需要強有力的支持,要求成人從嬰兒成長的初始,就隨時滿足他這種主動發展的需要。例如,在新生兒初期,雖然他還沒掌握語言,但仍要利用一切機會,盡可能多地給他充滿關愛的語言,以滿足他對這個陌生世界的安全感、交流欲望及語言發展的需要;在他能夠伸手抓握時,給他設立一些游戲,像一抓繩就能有玩具飛到眼前或有變化出現,這樣利于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對外界的作用,增加他發展自己能力的愿望和興趣等。假如我們這樣尊重嬰兒的發展需要,一點一滴的滿足著嬰兒的發展愿望,孩子的每一分探索精神得到充分鼓勵;每一種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展,他就會從認識世界一開始,就建立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自信的種子便深深根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反之,如果我們僅把0歲的嬰兒看成是吃飽喝足就夠了的被動接受者,無視他們的發展需求,在他不會說時就不提供充滿愛意的語言,對他各種能力的萌芽也只當作無意義的動作予以忽視,那么,孩子的探索熱情總是受到壓制,能力發展的愿望也得不到鼓勵,他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就會消退,孩子會感覺這個世界不支持他,他是無助的。與處處受到鼓勵的嬰兒相比,這種在無助感中成長的孩子,會大大降低對外界與對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在他長大后,無論怎樣重建自信,根基總是搖擺的。

  早期教育大師蒙特梭利告誡我們:兒童的成長“沒有一樣是由母親來完成的,它屬于兒童自己的成就。——嬰兒的語言不是來自與母親,而來自于嬰兒自覺的學習——”承認兒童這種不同尋常的能力,父母要說服自己從兒童成長過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來,甘當這一成長過程的配角,他們的職責就會履行得更好。他們對兒童的幫助就顯得更有價值。如果這種幫助以適當的方式給予的話,兒童就會健康成長。

  相信每一位父母最大的期望都是讓孩子成才。但無論是成人,還是尚未成年的孩子,獲取“成功”的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信。因此,為人父母者一定要認識從生命的初期就開始尊重孩子的重要意義,拋掉做孩子的權威,設計、指揮他們的觀念,確立科學的早期教育方案,那樣才會為孩子奠定一生自信的穩固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