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之前先與孩子訂規矩
約束來自于規矩。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一些行為習慣,訂立適合孩子年齡特點和性格特點的規矩。例如關于吃飯、看電視、玩玩具、買東西等,要給孩子一定的要求。為了讓孩子自覺遵守,父母要與孩子一起制定各種規矩,這是尊重孩子的體現,也能使孩子更好地了解父母的想法,孩子做起來就更主動,也更符合父母的要求。另外,制定的規矩應盡可能具體。例如,玩具要輕拿輕放,不亂扔,玩好后要自己收拾整理好,并放回原處。
引導孩子做有意義的事情
當孩子在從事一種不好的行為時,除了給孩子語言的告誡外還要引導孩子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使孩子慢慢脫離不好的行為,例如,當孩子沉迷于電視的時候,不能用簡單的關電視或者埋怨孩子來解決。如果用手工(玩具)、出去玩球來吸引孩子效果要好得多。也可以給孩子安排一些家務勞動,如洗洗碗、整理小房間、給種植的花澆澆水等,孩子會漸漸對家庭有些責任感,視野就不會僅僅局限在某一不好的行為上。
不要心疼孩子的哭鬧
有的家長不忍心看見孩子的哭鬧。只要孩子一哭鬧就無條件的滿足他的要求。如孩子到了商場鬧著要買價格昂貴的玩具。爸爸說:“不行,這玩具太貴了。”于是孩子就大哭起來,爸爸立刻心軟了,對孩子說:“好好好,我們買吧。”一場鬧劇立刻停止了,孩子的欲望得到了滿足。但是,孩子在眼淚中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哭鬧是管用的。
平靜地對孩子說“不”
當看到孩子身上存在著“毛病”時,不能把憤怒表現在臉上或語言及行動上。父母如果這樣做,也許正中孩子的下懷。有時孩子會故意做出某些惱人的行為,目的就是要惹惱大人,以求得心理上的開心。因此,父母要冷靜地對待孩子的某些言行。當孩子無理取鬧時,父母要用平靜的口氣表達你的心情以及你對孩子的要求。這樣,孩子會從你的語言態度中了解到,父母的態度是誠懇而堅定的,任何無理取鬧都是沒有用的。
告訴孩子拒絕的理由
當孩子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出現一些不良行為時,就要拒絕孩子,并把拒絕的真正理由告訴孩子。有些父母喜歡編一些謊言來騙孩子。例如,孩子想買玩具時,父母往往會說:“太貴了,買不起。”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一旦孩子知道了真相后,父母的話不但不起作用,還會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建議父母不妨告訴孩子:玩具多了也沒什么意思,這個玩具是沒有價值的,不值得買,我們不亂花錢。這樣會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并成長為一個理智消費的人。
說了“不”就要堅持到底
對父母來說,最難的就是將態度堅持到底。你可以給孩子一些警告,也可以對他的哭鬧置之不理,還可以讓孩子在某個地方冷靜十分鐘……至于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對待孩子,這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對于性格比較活潑的孩子,可以強制性地把他帶到一個比較安靜的環境,讓他安靜一會;如果孩子的好奇心比較強,就可以想辦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新鮮的事物上去;如果孩子的好勝心比較強,就可以用激將的方法……總之,不管采取哪種方法,根本的原則就是一定要將態度堅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