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上小學了,還連漢字部首的上下左右都分不清!”在華西心理衛生中心,王女士帶著8歲的女兒巧巧 (化名)來做智商測試,似乎在等待著一張判決書。“如果她真的是庸才,那我就認命了!”
心理測驗室的走廊上,坐滿了家長和孩子。這里作為全省惟一一家兒童心理測驗室,能出具具有法律效力的證明,這里的智商測試甚至預約到了一個月之后。許多孩子因為成績不好被帶到這里測試自己有多“笨”,少數的孩子則是來證明自己有多“聰明”。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華西心理衛生中心共為211個兒童進行了智商測試,其中智商異常的兒童不到20例,不足1/ 10。而若加上被醫生篩查掉的孩子,被送來測試的孩子數量遠遠高于211個。
華西心理衛生中心孫學禮教授指出:“大多數人的智力都是正常的,而通過智力測驗得出‘天才’‘蠢材’ 的幾率非常小。”對如今給孩子測智商的趨勢,常有學校因成績欠佳、讓學生做智商測試的做法,孫教授表示,以智商來評判學生,將給娃娃帶來很大的傷害。
為啥要測試 學習不好
老師建議孩子做智商測試
一個月前,華西心理衛生中心。巧巧跟在媽媽身后,一雙大眼睛滴溜溜地轉動。“站好!不準亂動!把成績單給醫生,我都不好意思說你的成績了。”邱昌建醫生一看,巧巧的語文68分,數學50分。
雖然此行多少有些不情愿,但學校的老師曾不止一次提醒她,女兒上課時思想不容易集中,思考和回答問題總是比其他小朋友慢半拍。于是,在老師的建議下,王女士心情忐忑地來到醫院。
“眼看她成績越來越差,就連偏旁部首的前后左右都分不清,我也懷疑是智商問題了。”王女士直嘆氣。通過問診,邱昌建醫生發現,巧巧表現得一點都不笨,也沒有過往病史,完全和智力發育遲緩搭不上邊。邱醫生問什么,巧巧很快就能正確回答,“自我感知能力很強,天文地理知識很豐富,同時,巧巧的閱讀、接受能力也特別強,但似乎信心不足”。
“您的孩子肯定不是智力問題。”邱醫生表示,巧巧的情況可以考慮改變學習方法,不建議做智力測試。然而,王媽媽卻并不接受這樣的建議:“如果是這樣,我更要做!我還要向老師證明巧巧不傻!”在王女士的強烈要求下,邱醫生為巧巧做了測試檢查。
做完智力測試的三天后,王女士就拿到了女兒的報告,智商為104。黃虹老師解釋,兒童的智商90為及格線,大多數人在100~110之間,智商達到120~130的只占7%,極少數人才能達到130甚至140的智商。王女士舒了一口氣:“這下,我得和老師好好談談了。”
想“發現神童” 獲得重點學校的敲門磚
“智力測定”診室門口,等待測智商的小孩排起了隊。10多平方米的“智力測定”診室里,有幾個小孩正趴在桌上做智商測試題。另一個房間里,一些孩子正在接受動手能力的測試。
兒童智商測試的時間約90分鐘,每天近10人的接診量,對該門診來說,“已經是爆滿了”。在記者在門診采訪的半個小時內,有3名孩子在這里做題,近10位家長前來咨詢。
心理測驗室的黃虹老師分析,成年人各種心態造就了兒童智商門診的火爆。一部分來給孩子做智商測試的家長是懷著“發現神童”的目的,有家長干脆表示,孩子要幼升小或者小升初,一張高智商的檢測證書可以成為孩子進入重點學校甚至超常實驗班的敲門磚。還有一部分家長,是和老師賭氣而來,為了證明自己的孩子并不是“白癡”;或者,是沮喪地想知道“我的孩子究竟有多笨”。
黃老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孩子,是學校帶來的。“有的孩子都被帶來了幾次,分數越做越高,題目都能背下來了。”因為華西出具的智力證明具有法律效力,若查出問題將計入孩子的檔案中,對此,醫生們都非常慎重,“有些學校是害怕這些孩子拖后腿,有了智商低于正常水平的證明,這個孩子的成績就可以不計入教學考核內。”
各方觀點
老師
是為了娃娃更好發展
也有要應對教育系統的考核
“讓學生去做智力測試,學校也是不得已。”泡桐樹小學心理教育中心主任陳競坦言,按照國家義務教育就近入讀等規定,在進入學校時并未經過測試即直接進校,“在進入學習階段后,有教學經驗的老師發現有些孩子跟不上老師的教學進度,學習成績又拿不上去”,老師們就會建議家長帶去“檢查檢查”。
陳競稱,若孩子的智力在標準線下,能讓老師減輕一些壓力,從而避免造成教育沖突。而他也認為,測驗結果也能幫助這部分孩子的家長們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配合學校的教學,雙方聯手制定一個適合孩子自身情況的發展方案,“關鍵是家長的心態要好,雙方的配合也要好”。據稱,在確定了孩子在智力上有缺陷后,一些家長會繼續讓孩子“跟班就讀”,也有一些家長會把孩子轉往特殊學校或給予特殊的教育方法。在成都市區內另一重點小學任教的李老師也表示,若讓智力差的孩子和普通孩子在同一標準下學習、考試,“學生、家長、老師都累,對這些孩子是不公平的,測智商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孩子發展得更好”。
陳競直言,沒有學校會特意讓學生去做智商測試,但教育系統的層層考核、綜合排名,尤其是小學三、五年級調研成績等,這些壓力讓老師們不得不建議家長帶孩子去做智力測試。“按照一個班50個孩子來計算,因為一個不及格的孩子,全班的平均分就會被拖下1分左右,“如果醫院的測試結果證明了這個孩子在智力上存在缺陷,那就不用計入整個班級的考評中”。
家長
近半家長對測試堅決說NO
也有病患兒通過測試較早確診
娃娃的成績不好,家長們都著急。然而面對老師提出的“去檢查檢查”的建議,又有多少家長能接受?
在昨天記者調查的10名家長中,近半家長明確表示,絕對不會讓孩子因為成績而去做智商測試。但另一半家長則認為,如果孩子確實學習非常吃力,老師又做出了這樣的要求,“還是會考慮帶孩子去測測”。
一些有問題的孩子也在測試后得到了確認。兒子在2歲多時,周女士就發現“沒對勁”,“喊不出爸爸媽媽,跟人告別時手背向外擺。”在華西心理衛生中心,她的兒子被確認為“孤獨癥”患者。于是她沒辭去工作專心照料,現在孩子雖在語言表達上還有些問題,但已能正常學習。她把原因歸結于確診得比較早,讓孩子得到了適當治療和照顧。
專家
測試結果是隱私
學校不得評比孩子智商
西南司法鑒定中心邱昌建介紹:“大多數人的智力都是正常的,而通過智力測驗得出‘天才’‘蠢材’的幾率,其實是非常小的。”華西心理衛生中心孫學禮教授指出,每年的初小學招生開始,就有多家小學與心理衛生中心聯系,希望能為孩子測智商,均被該中心拒絕。孫指出,目前,對兒童做心理測試主要涉及到記憶能力、個性智能、行為能力、語言能力等方面,但影響一個兒童的智商有很多因素,“周圍環境干擾,焦慮情緒等都可能影響到智商的測定,如果受到干擾,智商正常的孩子,可能測出的結果就偏低”。
因此,通過一張卷子來給孩子“定終身”不但有偏差,也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心理影響。故兒童時期做的測評只能給家長培養孩子提供一個初步的建議和方向,僅供參考。對于學校要求孩子到醫院做智商測試來提高生源質量的做法,孫認為學校侵犯了兒童的權利。因為智商測試結果是每個人的隱私,作為一個未成年人,學校不得對孩子的智商進行評比;智商結果更不能像分數一樣讓孩子“攀比”,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智商比別人低一等,這又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傷害?(記者吳鳳 王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