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消費者委員會與食物安全中心對103個煎、炸、烤小食樣品中的丙烯酰胺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就比薯條高10倍。其中一種由土豆淀粉制作的餅干,由于體積細小且薄,每千克的丙烯酰胺含量高達2600微克,谷類早餐和果仁的丙烯酰胺含量較低,分別為每千克16—160微克和每千克10—120微克。
食物越薄,它在油炸時接受的溫度就越高;溫度越高,產生的有害物質就越多。比如炸油條加熱時油溫超過180℃就可以了;但更薄一些的炸薯條、炸薯片等,油溫需要超過200℃,因此會產生更多的丙烯酰胺。如此比較而言,煎餅果子中的油條就比薄脆安全,炸饅頭片就比又薄又脆的千層餅安全。除了這些食品,被白領喜愛的一些小點心,如薄脆餅干、曲奇也會對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如果在家里煎炸食物,最好切成薄厚均勻的大塊,一定要控制好溫度和時間。”中國烹飪大師石萬榮提醒,在油溫較低的時候將食物下鍋,炸至淺金黃色即可。而香港消費者委員會也提醒,食物沾上一層生粉漿(水及玉米淀粉比例 1:1)再炸,丙烯酰胺含量可減少5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