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常會對給寶寶挑選怎樣的食物產生困擾,面對琳瑯滿目的選擇千萬不要挑花了眼。媽媽們要牢記一點:適合自己的不一定適合寶寶,對于魚肉調味品的選擇要慎重。
嬰幼兒不適合吃體型過大的魚
都知道該給正在身體發育期的幼兒多吃魚,但給孩子吃什么魚,卻應該講究講究。
專家表示,小孩吃魚既要注意合適種類又要注意適當的食量。即便相對較低的汞水平也會影響到小兒的正常發育。
年輕父母應該警惕7種魚——鯊魚、箭魚、旗魚、槍魚、羅非魚、方頭魚以及鯰魚。這些魚除了體型相對較大以外,它們還是生命周期更長的食肉魚,其體內汞含量比其他魚偏高。
對此,專家警告,避免給孩子吃大型掠食性魚類包括鯊魚、旗魚、金鯖魚、方頭魚等,就是因為它們汞含量較高。
魚肉富含蛋白質,能促進骨骼和肌肉的快速生長。魚中富含礦物質的比如鋅、硒和碘,都是小孩子骨骼、肌肉生長和免疫系統建立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最為重要的是,魚油含量高的魚里面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比如鮭魚、鯖魚,對大腦的生長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這是因為大腦超過60%以上的成分是由脂肪組成的,而Ω-3脂肪酸占到了其中一半。
另外,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和誦讀困難跟缺乏Ω-3有著直接關系。多項研究發現,患有誦讀困難的孩子補充Ω-3脂肪酸后,誦讀功能有了明顯提高。常吃魚油含量高的魚還能預防兒童患上哮喘。
在所有魚類中,三文魚所含的Ω-3不飽和脂肪酸最多(每100克三文魚約含27克),鮭魚、青花魚類和金槍魚類等含量也很高。對于金槍魚,美國FDA則建議,如果是罐頭裝的可以每周吃1~2次,新鮮的金槍魚則每周不要超過1次。
嬰兒什么時候能吃魚?
魚已經稱為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學會普通的食物過敏因素之一,因此很多專家建議,孩子滿一周歲后再吃魚,此時孩子的免疫系統和消化系統發展得更好,更容易接受魚肉。
4%~6%的嬰兒和孩子發生食物過敏,因此如果你的家庭有過敏史,比如花粉熱、哮喘、食物過敏的話,專家則建議至少等到孩子3歲后再吃魚。
兒童常吃加工肉易患白血病
研究發現,兒童常吃熏肉、香腸、臘腸、咸魚等經加工處理的肉類食品,他們患白血病的幾率將會提高。反之,那些經常食用蔬菜或黃豆產品的兒童,其患癌的風險較少吃蔬菜者則減少一半。
專家研究發現,在515名臺灣兒童和青少年當中,每周食用這些經加工處理的肉類食品超過一次,他們患上白血病的機率將比一般人高出74%。
這群研究對象包括了一些急性白血病(AcuteLeukemia)的患者。此外,該研究也發現,那些經常食用這類食品但也同時常吃大量的蔬菜和黃豆產品的研究對象當中,他們的患病的風險也相對減少了。
在加工處理的過程中,食品廠家除了在這些肉品中加了鹽和糖,也添加了一種稱為亞硝酸鹽(Nitrite)的化學物品。亞硝酸鹽會引發致癌物質亞硝胺(Nitrosamines)的產生。蔬菜和黃豆產品則含有抗氧劑(Antioxidant),有助于化解這類致癌物質。因此,研究人員建議,兒童應盡量少食用這類能致癌的食品。
嬰幼兒吃味精害處多多
有些家長認為寶寶的飯菜中加些味精能增加食物的美味,激發寶寶的食欲,但常常會適得其反,造成寶寶厭食。
專家提醒,一般說來,成人適量食用味精是有益的,而嬰兒,特別是12周以內的嬰兒,如果母乳內含有過量的味精,就會使谷氨酸鈉進入嬰兒體內。
谷氨酸鈉對嬰兒生長發育有不良影響,它能同嬰兒血液中的鋅發生特異性結合,生成不能被機體吸收的谷氨酸鋅,隨尿排出體外,導致嬰兒缺鋅,進而造成嬰兒味覺變差,智力減退,厭食,生長發育遲緩及性晚熟等。因此,哺乳期婦女應盡量少食味精,三個月齡的嬰兒應忌食味精,一周歲以內也不食味精為宜。成人的味精攝入量以每天每公斤體重不超過0.12克為宜。
專家告誡,分娩3個月內的母親及嬰幼兒所食的菜肴內不宜放過多的味精,最好不放味精。提高嬰兒的食欲,應從輔食多樣化著手,做到菜肴色、味、香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