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博州精河縣的一位產婦告訴記者,她的孩子出生時只有950克,被送到人民醫院新生兒科進行治療。當一家人為孩子的醫藥費發愁時,醫生告訴她,這里有很多新生兒的病情和她的孩子一樣,治療基本相同,一支藥三四名患兒可以合著用,能節省藥費。結果,孩子出院時共節省了3000多元藥費。
新生兒科主任李龍介紹說,由于新生兒用藥具有劑量小、價格低、利潤少的特點,很少有藥廠愿意生產。新生兒科收治的患兒一般以早產兒居多,每日、每次用藥量非常少,很多貴重的抗菌藥物最多用到封裝劑量的1/3,像脂肪乳等藥物甚至只能用到封裝劑量的1/10。由于藥物打開后只能在當天使用,剩下的只好丟棄。
一邊是患兒家長沉重的經濟負擔,一邊是大量浪費的貴重藥品,醫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醫生自發地開始“算賬”,用藥變得“斤斤計較”起來。“我的3床、5床用的靜脈注射用丙種球蛋白,還余1個患兒的量,誰需要?”“我的23床要用100毫克泰能,還有哪個孩子用?”類似這樣的交流,經常出現在醫生之間。新分來的醫生,首先學習的也是如何“算賬”和“拼藥”。
李龍希望制藥廠商關注患病新生兒的用藥問題,按照市場需求生產一些新生兒專用的藥物。這樣,既可避免醫藥資源的浪費,又能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