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胃主要通過粘膜分泌的粘液保護層來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自身,加上胃粘膜表面細胞再生速度快,表層細胞受損后能迅速由深層細胞增生替代,從而保證了粘膜的完整。有許多因素能擾亂這種精細的平衡,導致潰瘍病的形成。
1、幽門螺桿菌感染(HP):HP可誘發消化性潰瘍病,約80%以上潰瘍病患者可檢查出HP,且根除HP后,潰瘍病復發率大大降低(僅為6%),未根除HP的潰瘍病可頑固不愈和復發率增加(約70%)。所以這是引發潰瘍病最重要的原因。
2、飲食因素:食物對胃粘膜可產生物理性或化學性的損害,如長期過量攝入生冷食物或暴飲暴食等,都可使胃粘膜下血管收縮、粘膜層變薄、防衛能力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襲能力增高,導致粘膜水腫、糜爛而誘發潰瘍。
3、遺傳因素:潰瘍病與遺傳因素有密切的關系,為多基因遺傳。從家譜調查來看,幾代人同患潰瘍病的并不少見,消化性潰瘍病患者的親屬患潰瘍病的機會要比一般人群高3倍。患潰瘍病患兒的一級親屬中常患有胃潰瘍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據統計,成人的潰瘍病2.1-50%是在兒童期起病的。
4、情緒因素:小兒神經系統發育未完善,缺乏對緊張情緒的調節,如持續和過度的精神緊張,抑郁和激動等都可誘發潰瘍病。例如學習負擔過重、過度疲勞、睡眠不足、有恐懼、憂慮等的小兒發生潰瘍病的機會多。
5、環境和氣候因素:氣候的變化與消化性潰瘍病的發病密切相關。潰瘍病好發于春初秋末的季節。據統計,美國人患十二指腸潰瘍比患胃潰瘍更多見;日本則相反,這就提示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具有顯著的地理環境差異。
6、藥物作用:藥物的不良刺激作用,如阿斯匹林、利血平、激素等已被列為致潰瘍的物質,許多解熱鎮痛藥及治療感冒的藥物均含有阿斯匹林,如長期大量使用,均可引起潰瘍病。
7、吸煙:家長吸煙,小兒被動吸煙,吸入的煙霧能引起血管收縮,抑制了腸液和膽汁反流,導致潰瘍病的發生。
8、嚴重感染:大面積燒傷,嚴重營養不良和眾數神經系統損害,可導致全身循環障礙,降低胃粘膜抵抗力,繼發應激性潰瘍,在小兒較成人易發生。
(作者系:上海市第九人民醫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