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是選用對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根據體外藥敏試驗結果指導臨床治療,仍不失為行之有效的辦法,據報道其與臨床療效的符合率為70-80%。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藥物在腎組織內分布濃度的不同,以及藥物在不同的病人發揮作用的內環境不同,因此,臨床療效與藥敏結果有時并不完全符合。這是我們必須加以注意的。
2、合理選擇抗生素及其療程,臨床應根據尿路感染的定位,癥狀的輕重以及有無合并尿路畸形等綜合分析。由于急性膀胱炎為粘膜淺層的感染,尤其是初發的病例,臨床應盡可能選用尿中濃度高的抗生素,通常可采用短程療法,但需要指出的是:鑒于小兒尿感定位困難,尤其是小嬰兒,現許多學者仍主張采用10-14天的常規療法。至于腎實質的深部感染,現多數主張采用血和尿濃度都比較高的藥物,并盡可能選用抗菌作用強的殺菌劑。如果是復雜性尿感所致的腎實質感染,還需考慮到耐藥菌株的存在,則常常推薦聯合用藥,同時應選用靜脈注射以及適當延長療程的辦法。一旦癥狀控制后,還需長期給于維持量的治療和隨訪。
3、盡可能選擇腎毒性小或副作用少的抗生素以避免造成腎實質的損傷。由于小孩,尤其是小嬰兒,其腎功能尚不健全,對機體內水電介質以及毒物排泄的調節功能校差,因此,抗生素的選擇既要強調它的有效性也要考慮到它的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對于小孩的尿路感染,臨床應根據初發或復發的不同,上下尿路感染定位的不同以及是否合并復雜性尿感的不同,合理用藥,區別對待。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