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市某公司工作的小琪正在休產假,卻被單位電話通知馬上返崗上班。“產假明明還有1個月,為啥要我提前上班?”小琪得到的答復是,她沒有北京戶口,不能享受1個月的晚育獎勵休假。不光是小琪,所有不在戶籍地工作的“流動媽媽”都因為一個政策空白點而無法享受這個為計劃生育做出貢獻應得的獎勵。
產假時間縮水四分之一
小琪是吉林省人,在京工作5年,去年懷孕后便向公司人事部門咨詢了休產假事宜。今年1月15日,她在預產期前15天請休了產假。同事告訴她,她已經超過了法律規定的晚育年齡,除90天法定產假外,還可享受30天獎勵產假。按照這樣計算,她的產假應該到5月15日結束。
可4月13日,單位人事部門通知小琪,務必在4月15日前返崗上班。“我的產假縮水四分之一!”小琪對單位調減她的產假十分不滿。可單位負責人卻說,由于小琪是外地戶口,無法享受《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規定的30天獎勵產假。小琪馬上找到了《吉林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發現其對晚育也有30天獎勵產假。但單位并不認同,“他們說公司是在北京注冊的,無法執行外地的法規。”
三個計生委“無能為力”
帶著小琪的問題,記者咨詢了國家人口計生委、北京市人口計生委和吉林省人口計生委,然而每個單位都“各管一段”,對小琪的遭遇均表示無能為力。
北京市人口計生委舉報咨詢電話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單位不給小琪獎勵產假也不算違反北京市計生政策,因為按照《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晚育獎勵假只獎給有北京市戶籍的職工。
國家人口計生委咨詢電話接線員告訴記者,在北京工作的外地戶籍產婦應當執行戶籍所在地的獎勵政策,并把記者“推”到吉林省計生委。吉林省人口計生委的回答更干脆:“在吉林省工作并參加保險的就可享受獎勵產假,不在吉林省工作的吉林人,計生條例管不著。”
獎勵產假卡在工資上
吉林省人口計生委政策法規處工作人員說,以前女職工生產費用都由單位支付,標準尺度也大致統一,與戶籍基本沒有關系。但實行生育保險制度后,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女職工產假期間的工資和生產費用都由生育保險支付,如果沒有參加生育保險,自然就沒人承擔這一個月的工資,單位當然不愿認同晚育獎勵產假。
問題的癥結找到了,小琪卻更委屈了。原來,在吉林省,只要職工參加了醫療保險即自動上了生育險,不區分戶籍。而北京市生育保險卻僅限北京市戶口和持有北京市工作居住證的外地職工參加。小琪沒有本市戶籍和工作居住證,也沒上生育險,社保不支付這部分工資,企業當然也不愿支付。于是,提前要小琪上班便成了企業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案”。
律師說法
別讓“流動媽媽”吃虧
對小琪的遭遇,北京友邦律師事務所律師吳樹友表示,應盡快打破生育政策的地域限制,對為實行計劃生育這一國策做出貢獻的女性一視同仁,別讓“流動媽媽”們吃虧。吳律師說,在法律層面上,雖然各地計劃生育條例都做出了帶有限制條件的規定,但對于勞動者來說,享受符合國家大政策的福利待遇應當屬于勞動關系的一項內容,應執行勞動關系實際發生地的規定。即使社保部門不予支付產假工資,“流動媽媽”也應享受30天獎勵產假,期間的工資應由所在單位承擔。
吳樹友還表示,各地對晚育獎勵規定往往附帶有戶籍等限制,這不符合計劃生育大政策的原則,對某些群體來說甚至是一種歧視,應當予以修正,讓所有符合條件的人都能享受到同等的國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