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針並非治療疾病的首選方式

  孩子生病,用藥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但現在有許多父母總喜歡要求醫生能給予打針或點滴治療。究其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許多人認為打針比吃藥效果更好,能使孩子的病快點痊愈;另一方面,吃藥對孩子來說總是個難題,好像孩子天生對藥物有排斥感,因此,打針能省去哄孩子吃藥的許多麻煩。

  但是,有專家認為,父母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一般孩子生病后能不用藥就盡量不用,以避免藥物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但如果必須通過一定的手段來治療孩子的疾病時,那么,還是應選擇吃藥,打針實乃迫不得已的“下策”。

  臀部肌肉注射,雖然簡單易行,但如果不慎,會引起兒童坐骨神經損傷,會造成一時性癱瘓。還有一種危險,如果頻繁注射,有可能導致兒童臀肌攣縮,甚至致殘,然而這種情況迄今還沒有引起人們高度重視。

  一、兒童臀肌攣縮

  這是藥源性疾病之一。

  有些體弱的4—8歲兒童,常常因為反復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肺炎或腸炎等疾病,多次接受肌內藥物注射。主要藥物為抗生素和解熱鎮痛藥,其中青霉素鉀鹽刺激性很強,反復注射最容易引起局部化學性炎癥,繼而發生纖維化。據研究發現,以苯甲醇作為青霉素的溶解劑,雖然可以緩解疼痛,但是它具有造成肌肉纖維變形、形成硬結的副作用,這可謂雪上加霜。

  一般肌肉注射部位在臀部外上四分之一處,因而此處最先受到傷害,嚴重時則會波及整個臀大肌。注入的藥液會順著肌肉纖維走向擴散,由于反復多次注射,肌肉纖維不斷受到藥液的刺激,而發生化學性、損傷性反應,導致肌肉組織萎縮變性,纖維組織增生。加之兒童肌肉嬌嫩,新陳代謝旺盛,對藥物刺激反應更為敏感、強烈,最終形成與臀大肌走向一致的條束狀纖維疤痕組織,引起肌肉痙攣,限制了髖關節的內收及屈曲活動,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為“兒童注射臀肌攣縮癥”。

  二、注射性臀肌攣縮癥

  患有此病的兒童,癥狀主要表現在姿勢和步態異常。下蹲時,現象尤為明顯,雙膝不能并攏,兩腿必須分開,猶如青蛙屈曲的后肢,嚴重者坐位時不能蹺“二郎腿”,臥位時雙膝分開,也呈蛙式,故又稱為“蛙腿癥”。孩子站立的時候,兩下肢輕度外旋,雙足不能完全并攏,呈“外八字”,行走蹣跚,尤其快步或跑步時呈跳躍狀,看起來倒頗有幾分像電影里那怪模怪樣的卓別林步態。

  臀部肌內注射次數越多,發病機會也就越多,而且發病年齡越早,病情也就越嚴重。所以,為了防患于未然,建議對孩子合理用藥,凡能口服的,避免注射。如果是必須要肌肉注射的,療程最好在3—5天,最多不能超過2周。在治療過程中,用熱毛巾外敷肌肉注射部位,每日2次,每次10分鐘。對于過多注射的兒童,在每一療程結束后,最好能做理療,以改善局部損傷組織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損傷組織的痊愈。

  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了類似癥狀,確診之后要及時手術治療,治療方法簡便,效果良好。如果沒有及時手術治療,孩子的病情不但會遷延,還會日益加重,甚至會影響到骨盆的發育和股骨結構性改變,這不僅會給患兒帶來因致殘而造成的行動不便,影響他們的心理、生理健康,而且還會給今后的學習、生活、工作和交際,乃至婚姻等帶來無窮的苦惱和終生的遺憾。

  三、孩子留心坐骨神經損傷

  近年來發現,1歲半—12歲的孩子,在應用青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和安定、安乃近、安痛定和非那根、氯丙嗪等藥物進行臀部注射的時候,若進針角度斜向坐骨神經,易使坐骨神經損傷麻痹,導致肢體癱瘓。

  具體表現為:孩子老是疼痛劇烈,哭鬧不休,并出現足下垂、難以行走等癥狀,半個月后,下肢肌肉可呈萎縮癥狀,酷似小兒麻痹癥。所以父母在孩子用上述藥物進行臀部肌內注射時,一定要特別小心。一旦出現上述情況,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