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給寶寶用抗生素

  媽媽們一般都知道“抗生素”這個詞,也聽說了不能濫用抗生素,可孩子得了病,最要緊的是趕快治好,只要藥能治病,哪里還顧得上醫生和專業人士的忠告。目前在兒童疾病,包括感染性疾病的治療中,由于醫生或父母的原因,仍存在著種種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現象。

  抗生素使用的誤區

  孩子得病,父母往往焦急萬分,總是希望能馬上用藥且立即見效,由于對抗生素認識的誤區,有時過于強調抗生素在病程變化中的作用,甚至在疾病的治療中依賴抗生素,常見的問題有:

  一、發熱即是有炎癥,就應該使用"消炎藥"。有的父母急匆匆帶著高熱的孩子到醫院就診,并告訴醫生在家已經服用抗生素了;有些父母就診時強調,孩子發熱一定要用抗生素病才能好;

  二、不就診,隨意服用家中現有抗生素,缺乏選擇性;

  三、幾種抗生素同時服用或頻繁換藥;

  四、隨意停服或間斷服用,認為不發熱即為病愈,或為省事不按藥物說明服藥,隨意減少用藥次數;

  五、預防用藥,認為孩子病了,用上抗生素就安全了,就可以不出現合并癥或并發癥了。

  抗生素該怎么用

  針對以上存在的抗生素使用誤區,下面簡要介紹抗生素使用原則。但是,由于小兒病情的多樣性及多變性,孩子生病,還是應到醫院就診,由醫生根據病情作出診斷并給予相應治療。

  由醫生來判斷是否應用抗生素

  發熱、腹瀉是兒童常見的癥狀,可由多種原因,包括感染性與非感染性所致,而在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中,病原菌可能為病毒、細菌、支原體等,對上述癥狀的原因作具體分析,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

  小兒患病應看醫生,由醫生根據小兒病史、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狀況,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作出診斷,根據診斷由醫生確定是否需用抗生素治療。通常,在常見病原菌所致感染性疾病中,由細菌、支原體感染造成者需用抗生素,而病毒(兒科上呼吸道感染、嬰幼兒腹瀉常見病原菌)感染造成者則不需使用抗生素。切不可孩子得病即用抗生素。

  病原菌不同用藥也不同

  兒童期易患感染性疾病,但各年齡階段、不同季節易感的病原菌不同,另外,發病季節及當時流行疾病狀況對臨床診斷亦有很大作用。通常根據臨床診斷,醫生可以推斷病原菌的種類,或結合必要的輔助檢查(包括病原學檢查),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對病原菌診斷不明,可選用廣譜抗生素。父母為病兒自選抗生素,缺乏針對性,可能造成療效不佳或無效,并有可能誘發耐藥菌的產生,造成后期治療的困難或耐藥菌的傳播。

  抗生素無高級與低級之分,只有病原菌對藥物敏感與不敏感之分,以價格判斷藥物好壞、高級低級是沒有道理的。

  不能盲目同時服用兩種以上抗生素

  兩種或兩種以上抗生素同時使用稱為聯合用藥。同時服用兩種以上的抗生素,有可能造成用藥無效的后果。通常,有嚴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單一抗生素不能控制,又或者較長期應用抗生素細菌產生耐藥性可能者,以及聯合用藥可使毒性較大的藥物劑量得以減少時,才可在醫生的指導下聯合用藥。一般需用抗生素治療的感染性疾病僅用一種抗生素即可,多用藥多保險的想法是錯誤的。

  藥物劑量由醫生來確定

  針對病原菌選藥后,需從患兒病情、藥物在體內代謝特點、給藥順從性等方面考慮,來決定給藥劑量及方式。為確保抗生素很好地發揮作用而不對機體產生危害,掌握恰當的抗生素劑量是必須的,在兒童,藥物劑量通常是由醫生根據診斷、病情、體重或體表面積計算得出,另外,亦應考慮小兒機體代謝狀態,對患有肝、腎疾病的小兒,除應避免應用具有相應毒副作用的藥物外,還應仔細考慮用藥劑量。認為兒童用藥即為簡單的成人劑量減半的概念是錯誤的。

  抗生素治療療程因疾病種類、病情嚴重程度、對現有治療的反應等而異,具體應咨詢醫生,認為癥狀消失即為病愈的概念是錯誤的。

  一般不需預防用藥

  預防性應用抗生素的目的在于預防1-2種特殊細菌侵入傷口或血液循環而發生感染,部分外科手術預防用藥。由此可見,通常情況下不應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警惕不良反應

  應用抗生素應注意藥物引起的過敏反應、毒性反應及二重感染。過敏反應形式多樣,輕者可出現皮疹、藥物熱、血管神經性水腫,嚴重者哮喘,甚至出現過敏性休克。毒性反應可見由氯霉素引起的再生障礙性貧血,慶大霉素等引起的耳聾等。由于抗生素應用后殺滅或抑制了敏感細菌,未被抑制的菌種可大量繁殖,發生菌群紊亂,因而在用藥過程中有可能出現霉菌、耐藥菌等引起的二重感染,此種感染可為較輕的局部,如口腔、胃腸道的感染,亦有可能發展為敗血癥,甚至危及生命。

  綜上所述,只有以科學的態度應用抗生素,才能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同時避免不良反應及耐藥菌的產生。

  你所關心的關于抗生素的問題

  Q:抗生素在身體里起什么作用?

  A:簡單地說,抗生素只有一個功能:瞄準并殺死細菌。除此之外,它既不能緩解疼痛,也不能修復細胞組織。通過殺死細菌,抗生素為身體提供一個更好,更快的治愈自己的機會。

  這類藥物一般是通過滲透細菌的細胞壁,擾亂并破壞其有機組織產生功效的能力而發揮作用。所以,抗生素只能殺死由細胞構成的細菌,而對由基因物質組成的病毒不起作用。

  一些較容易在兒童間傳播的疾病,像流感、咽喉疼痛,甚至是一些耳疾,主要原因是病毒的傳染。但在對抗這類疾病時,抗生素卻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比率被醫生頻頻開出。例如:在100個因發燒而去醫院就醫的兒童中,也許只有10個是因細菌感染所致,然而卻有60%左右的兒童會得到醫生開出的抗生素。很多時候,如果醫生認為父母需要他們這樣做,他們就可能會開出抗生素。

  因此,如果你有孩子,了解一些關于藥品的常識是很有必要的。在帶孩子看醫生時,你既不會強求醫生開一些不適宜的藥物,在醫生開處方時,你也可以提出合理的咨詢。這樣,或許可以減低兒童不必要的服用抗生素的比例。

  Q:如果我的孩子在服藥的幾天后已經感覺好多了,為什么我還必須要持續給他服用抗生素?

  A:當人的身體被有害細菌侵襲時,體內的細菌會以成百萬的速度增長,直到人明顯地感覺到很不舒服。而抗生素會在我們身體內構筑一道防御結構,以幫助我們抵抗和殺死這些細菌。兒童在服藥的幾天后也許會感覺到癥狀的減輕,但這時并不意味著所有的細菌已經被完全消滅。當一個服藥療程沒有完成時,體內無疑會殘留一些很弱的細菌,如果此時不將它們完全消滅,就會給他們提供一個更好的卷土重來的機會,并且還會產生對同種抗生素的抗藥性。

  Q:孩子在服用抗生素期間應避免哪些食物和活動?

  A:盡管沒有什么特定的食物是有問題的,但父母也應該密切注意孩子在服藥的時候,他是否已經吃過東西或吃了多少東西。有些藥,像阿莫西林,飯前飯后服用都可以;但AUGMENTIN卻相反,空腹服用會傷胃。因為不同的藥的服用說明不盡相同,所以一定要從醫生或藥劑師處得到明確的指示,同時還要仔細閱讀藥品所附的說明。

  另一點非常重要的是在孩子服藥時應多喝水,這樣藥物可以更有效地在人體內發揮作用。

  還有一些抗生素,例如:SEPTRA,BACTRIM,PEDIAZOLE,會增加對陽光敏感的可能。為避免這種潛在可能的發生,當孩子暴露在陽光下時,盡量做好防曬遮擋。甚至在日照相對較弱的隆冬季節,這也很有必要。

  Q:為什么我的女兒在服藥期間會起疹子?

  A:盡管抗生素的目標是有害細菌,但體內也會有一些有益的細菌被抗生素的交叉火力所"捕獲"。例如在腸胃系統,有益細菌的損失會導致腹泄。在身體潮濕溫暖的部位,像尿布下,產生的大量酵母菌就容易引起疹子。一般這些疹子在皮膚上是不規則分布、又相對較集中。

  這時父母該做什么呢?假如孩子弄破了這些紅疹,并有膿狀物從疹狀傷口處流出,趕快帶孩子去看醫生,從醫生那里可以得到一些使用抗真菌藥膏的指導,這些對于快速消除疹子都有很好的幫助。

  Q:我的孩子咳嗽得很厲害,請問抗生素是否對其有效?

  A:簡單地說,不太有這種可能。因為大部分的咳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不是細菌感染。首先先確認引起咳嗽的原因,可能是過敏所導致,也可能是哮喘或其他特殊情況。目前大多數兒童的持續性的咳嗽是由普通的感冒或對呼吸道有刺激性的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

  孩子在最初病癥消除后,持續一段時間的咳嗽是正常的。父母無需多慮。

  Q:我的孩子不愛吃藥,我怎樣才能讓他服下他所需的抗生素?

  A:這里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對于十二個月以下的嬰兒來說,當你把藥放進他的嘴里后,輕輕拍拍他的小臉蛋,這個動作會引起寶寶條件反射地眨眼睛和吞咽,這樣藥就會很順利地被寶寶咽下。

  也可以將藥攙和在寶寶的食物中,但不要試圖將藥混合在奶瓶里,因為如果他沒有喝光瓶中的水,你就不知道他實際服用的藥量是多少。假如將藥攪拌在少量例如巧克力布丁之類的甜食中,寶寶就易于服用。

  很多父母也不清楚,許多開給兒童服用的常用抗生素的有效成分的含量是不同的。在給孩子吃藥之前,應盡量向醫生或藥劑師詳細咨詢,從而可以掌握給你的孩子服用的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