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幼教專家眼中的中國幼稚園

  去年夏天,兒童問題咨詢專家趙遠虹陪德國著名幼兒教育學者艾申波茜博士走訪了北京數所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幼兒園。在兩天時間里,艾博士親眼目睹了2000名中國兒童在幼兒園里的生活。趙遠虹接受時訊記者采訪時表示,考察結果令德國專家的失望甚至超出了她的想像。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今天的一些幼教理論還在重復著西方昨天的錯誤。趙遠虹舉例說,比如傳統灌輸式的教育方法。西方對這一方法從產生懷疑到加以否定,已經花了20世紀整整一個世紀的時間。  

  值得深思的是,在北京一個標榜與國際接軌接得最緊密的現代寄宿幼兒園里,艾博士見到的卻是最厲害的灌輸教育。趙遠虹說。  

  這家幼兒園的招生廣告中頻繁出現的字樣是世界著名大學劍橋、牛津和博士帽;這家幼兒園的園長是從外國學習回來的'海歸';家長送孩子上這樣的幼兒園感覺是送到了外國……但是在教室里看到的情景,令艾博士大為驚訝。趙遠虹說,這家幼兒園里,竟然沒有一個專門為孩子們玩'過娃娃家'而布置的角落;書架上也沒有任何孩子做手工用的材料。最令人震動的是:凡孩子目光所及之處貼的只是中國漢字,連綿不斷,從教室一直延續到寢室。房間里擺得滿滿的小床四周見不到孩子家人的照片,美麗的圖片和孩子從家中帶來的私人玩具……據說這家幼兒園4、5歲的孩子已經可以認識一千多字,趙遠虹反問道,在這樣的情景下,孩子即使不想學又有什么辦法呢?  

  作為權威的幼教專家,艾博士非常反感把小學生的學習任務強加到幼兒園孩子身上的做法。艾博士強調說,人腦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證明了:兒童大腦中的神經腱只有在孩子主動用腦時才會得到鍛煉,孩子只有在自覺自愿的情況下才能接受所學的內容。孩子世界觀的形成不可能來自被動式的說教,對孩子采取灌輸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成功的。  

  趙遠虹說,實際上,單純地提前學習時間并不能加快兒童成長的速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生長的時間表,不應該人為地提前或推后。已經有無數的事實證明,違背教育的自然規律是會受到懲罰的。有時一個錯誤的教育理論將會導致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營養不良。  

  仿佛是為了彌補多年來造成的教育欠賬現象,在當今的中國,家庭的功能和作用被提到從未有過的高度。像是打賭一般,父母的晚年和兒女自身是否幸福的寶都統統押在了孩子身上。趙遠虹發現這句時下最流行的口號之一??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成千上萬中國父母喘不過氣來。對于這種重望的份量,德國專家起初并不十分理解。  

  在北京一處嬰兒早期教育基地,當艾博士聽說一個9-16個月的嬰幼兒上課時間竟長達45分鐘時,驚得險些從座椅上跌下來。  

  趙遠虹回憶說,艾博士在其總結報告中尤其提到了該早期教育基地課程結束時的爬行比賽?孩子們被抱到起跑線上,然后在對面母親或親人的大聲招呼聲中向終點爬進。當第一,爭先進似乎從起跑線開始已經滲入這些嬰兒的頭腦中。  

  也許中國的父母會問,難道當第一爭先進有什么錯嗎?  

  趙遠虹手里有一本艾博士的新書《七歲兒童的認知世界》,其中詳細列出了德國一位7歲兒童長達70條之多的必修課和教育清單。這份教育清單是艾申波茜博士通過大量的研究和比較得出的結論。從提出到定稿歷經3年,并對150人進行了單獨訪談。  

  教育清單內容涉及實際生活,社會經驗,情感體驗和美感感受。艾申波茜博士指出這是一個人生下來的前7年間應該具備的經歷體驗及掌握的知識。  

  一、情感體驗方面:  

  一個學齡前兒童在個人情感和自信心建立方面應該:體驗過自身存在的重要性。例如聽別人說過?你要是在場該有多好啊?我們上次聚會就是缺少你等稱贊的話語;  

  體驗過壓抑的心情。能夠分得清饑餓與憤怒,勞累與悲傷之間的差別。懂得心理學上基本因素的相互聯系,諸如尿床是由情緒波動而導致發生等等;  

  能夠原諒大人某次不公正的懲罰;  

  體驗過出門在外時對家和父母的懷念,感受過舒適與將就的差別,在家與在外的不同。在路上奔波時產生的思鄉、漂泊、借宿以及無家可歸的概念;  

  想贏,但也輸得起。對自身身體的認識方面:體驗過水對人體有浮力;  

  會蕩秋千,知道使用不同的身體力量會對秋千的高度有不同的作用;  

  在床上打過枕頭大戰;  

  堆過雪人,沙堡,在小溪中搭過水壩,在野地里生過火,并能夠熄滅之;  

  身體生病時的基本急救常識?發燒應熱敷還是冷敷,呼吸有痛感應休息還是運動,知道雞皮疙瘩,戰勝疾病后有自豪感,知道身體生病在所難免的道理;  

  有爬過一棵樹的經歷;  

  研究過拉鏈,會用鑰匙開鎖,會使用工具;  

  有收集東西的愿望;  

  能區分食物和膳食,動作與姿勢,氣味和氣息,能夠區分看、凝視和一瞥之間的區別;  

  能為自己或他人保守一個秘密,知道只有你和我兩個人知道的意義;  

  聽過童話故事,從寓言和故事中懂得什么是受難,什么是安逸;  

  二、在家庭方面:  

  熟知家中的親戚朋友,理解不同的親屬關系,如叔叔、表哥或姨媽;  

  能為大人分擔憂愁; 

  看過爸爸刮胡子;……  

  七十多條無法一一列舉。可是這一清單是否能給我們的幼兒教育提供另外一條思路?我們是否能意識到有比認字和做數學題更重要的教育內容呢?  

  連續參觀這些幼兒園后,德國專家感到意外驚喜的是一所部隊大院里的幼兒園。艾博士對這個幼兒園的最初好感來自一些所見的細節。  

  剛進門我們就被拉住照集體像。剛好幾個四歲的小姑娘蹦蹦跳跳路過,便被老師招呼過來一同參加。照完后孩子們并沒有被立即命令回班去,而是隨意地跟著客人往前走。  

  在去辦公室的路上,走廊里迎面走來三個孩字,手拉著手。園長很自然地將孩子叫到跟前,像介紹戰友似地把他們的大名一一報給我們。  

  櫥窗里照樣掛著孩子們的畫。但這里沒有其他幼兒園常見的統一題目、統一手法的成人模仿品。相反,孩子們畫里的內容極富想像力。其中不乏幼稚拙劣手筆的,但仍然被掛在最顯眼的位置。  

  最讓艾博士認同的是孩子們做手工用的材料的多樣化。教師辦公室同時也是一間手工作品陳列室。制作者竟然都是孩子。雖然有的內容使我們感到一些陌生,比如坦克,紅旗或者導彈,但是制作材料真可謂豐富多彩,有木料,棉布,易拉罐……教師津津有味地向我們介紹那些巧妙而有趣的制作技術,言談中充滿了風趣和自豪。樓梯口的拐彎處被開發成一個小小的美發廊。是孩子們把洗菜用的篩子制成了燙發帽。此外,梳辮子用的蝴蝶結,吹風機,刮胡子刀,燙發卷,玲瑯滿目的東西都來自孩子的小手。不難想象,當孩子們在這個成人社會的模擬場所里實踐著與他人協調合作的工作時將會產生多么大的樂趣。趙遠虹補充說,盡管類似的活動角落也許在其他幼兒園里也可以找到,但這個幼兒園給德國專家的感覺非常不一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師與孩子共同進行的專題研究。而研究的題目來自孩子自己的生活。比如有一個專題研究是關于鞋的。為什么要研究鞋,有兩件事引起了老師的注意。一是每當假期結束,孩子們回到幼兒園時腳上往往穿著都是新鞋,開學第一天的話題總是圍繞著鞋子轉來轉去。第二件事來自負責擦地的阿姨。她總抱怨說,剛剛擦過的地總有孩子跑上去踏上鞋印,樂此不疲。原來是鞋底上的不同花紋引起孩子們的極大好奇心。于是關于鞋的專題活動就此展開:大家開始討論左腳與右腳的不同,然后老師領著孩子們上街采訪修鞋人,進鞋店采訪售貨員阿姨,詢問鞋的種類和用途,等等。凡是做孩子感興趣的事情,肯定能夠成功。這是該幼兒園老師們的信條。艾博士評價說,在這里她終于找到了知音,因為他們的教育始終都是以孩子為本。  

  針對目前中國幼兒教育的誤區,趙遠虹特別指出,幼兒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應該回歸到關注孩子身心健康這個層面,而不是隨意拔高。另外值得關注的是教育純潔性的問題。趙遠虹說,現在很多中國小孩的教育都是用錢堆出來的。對家長而言,孩子教育如同是花錢購買的商品,還要等著升值,這對孩子來說壓力太大了。  

  趙遠虹提醒中國的家長千萬不要迷信所謂的從國外回來的專家,這與國際接軌無關。艾博士走訪完這些幼兒園后感嘆道:中國的孩子是世界上最累的,他們的生態環境是最不寬松的。艾博士呼吁教育工作者盡快給中國的兒童松綁。  

  《青年時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