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印刻現象

  在現實中常常有這樣的怪現象:比如有的小雞小鴨會認別的動物作母親,甚至認人作母親;把初生的小雞和小貓交給鴨和水獺,小雞和小貓居然會習慣于在水里生活;有些孩子真的“連青菜也咬不動”;一個原始部落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現代人種學家。其實敏感期與印刻現象的發現,就可以解釋上面不合常理的現象。而具體到人的成長過程,不同的環境對腦的影響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可以說什么樣的環境就會造就什么樣的人。

  奇妙的印刻現象

  1873年斯皮爾頓發現,剛出生的早熟鳥類的雛鳥存在一種接近和跟隨運動物體的傾向,并發現這種傾向非常可靠。比如,把剛孵出的小鴨、小鵝戴上頭罩,經過一段時間后將頭罩取下,這時它們就會追隨它們所看到的運動著的第一個物體。

  到1937年,奧地利科學家勞倫茨對此重新發生興趣,他在觀察小灰天鵝破殼出生時發現,小灰天鵝第一眼看見什么動物就把什么動物當成媽媽。如果是母雞在跟前,它就跟著母雞走;如果孵出時看到的是勞倫茨就認勞倫茨作媽媽,于是會跟著勞倫茨而不是他們真正的媽媽。勞倫茨去什么地方,一群搖搖擺擺的小天鵝就在身后跟到什么地方;下水游泳,小天鵝也跳進水里,并且親熱地啄著他的頭發和胡子。

  后來他又發現,如果這些剛孵出的小天鵝看到的是活動的雞鴨玩具、風船、小球等,也會跟著這些東西走;一定的聲音也能引起這種現象,例如,他在小天鵝破殼而出之前,對著這些蛋喊“來,來”,小天鵝出來后就會跟著他的喊聲跑來,而不是追隨他們真正的媽媽。

  勞倫茨把這奇妙的現象稱之為“印刻現象”。通過研究他發現,印刻現象與普通的學習是不同的:

  一,印刻現象是只限于在出生后一個短暫的特定時間才能形成,超過了這個特定的期限就不能形成。也就是它存在著一個敏感期;
  二,印刻的效果是持久的,印刻現象一經形成就不能再改變,具有一種不可逆性,而不像學習那樣常會遺忘等;
  三,印刻現象不需要食物的強化,一次就可以形成;
  四,各種動物的印刻有不同的敏感期,例如,小鳥“母親印刻”的敏感期是破殼后的10~16小時,30小時以后,“母親印刻”就建立不起來了,而小狗的“母親印刻”是出生后3~7周。

  印刻現象的存在,一方面說明了動物本身具有的這一特性對學習、能力發展的巨大意義;另一方面,它也說明了環境對動物的巨大影響。

  關鍵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一個時期,如小雞“母親印刻”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后的4天以內,那在第一天開啟這個敏感期和在最后時刻開啟這個敏感期,對小雞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還有,當完成第一個敏感期時,下一個相關的敏感期便會接著到來。應該說它開啟的不是另一個特性的敏感期,而是一群相關特性的敏感期群。敏感期越往后其界限越長,原因就在于敏感期不是互相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系的,是可以以敏感期推動敏感期的。敏感期可以被誘發推動,正如小雞能夠被誘發游泳一樣。

  植物和動物都有自己的敏感期,人也是如此。

  例如,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我們對惟一的一個孩子照顧得越來越細致,獨生子女也越來越嬌氣,以至于出現“連青菜都咬不動”的現象。現代孩子的咀嚼能力的確是大為下降,以至于有些孩子連老一點的青菜都咬不斷吞不下了。

  原因究竟出現在什么地方呢?有研究人員的報告說是因為錯過了咀嚼固體食物敏感期的緣故:在這個時期不給他固體食物,他以后就會拒絕咀嚼,而這一敏感期大約在6個月的時候。雖然不同嬰兒之間這一敏感期時間也許不一樣,但媽媽可以通過下面兩個線索來判斷此敏感期是否到來:一個是他剛剛停止“嬰兒舌拒反應”,也就是您把食物放在他的舌尖上他不再把食物推出口外的時候;另一個就是在孩子開始伸手抓東西后1個月左右的時候。

  再如,孩子2歲的時候有一個反抗期,他必須把玩具放到原位,必須把毯子鋪好,必須把燈關了,然后再講一個故事才肯睡覺,否則他會一直糾纏下去。這是為什么呢?專家認為這是到了孩子建立秩序敏感期的時候了。在這一個時期,孩子正在發育的大腦正試圖對觀察加以歸納,從感性中形成概念,得出結論。而這就是為什么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對常規和儀式如此注重在意的原因,因為他給予孩子一種秩序和延續的感覺。懂得這一道理后,媽媽就可以利用這一特殊時期教會孩子守規矩,并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盡管這些都是人成長過程中所要經歷的敏感期,但是,人的敏感期絕不僅僅是如此被動!植物和動物的這一現象可以解釋成是為了適應環境,而對于人來說,則完全可以說人的智慧是大腦與環境的嫁接,人是主動地適應環境。

  對“獸孩”的研究

  由于智慧是人腦與環境共同創造的,是與環境嫁接的結果,有什么樣的環境,嬰兒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把嬰兒放在什么樣的環境里,嬰兒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因此我們就可以很好地解釋“獸孩”等一系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到目前為止,關于“獸孩”的記載有很多,其中以“狼孩”居多,其次是“熊孩”、“猴孩”、“豹孩”等。這些由野獸撫育大的孩子,他們完全不通人性,狼養大的孩子只會狼嚎,吃生肉喝生水;猴養大的只會爬樹摘果,翻騰跳躍……雖然后來有人訓練他們,試圖恢復其人性,但效果很差,原因就在于這些成為“獸孩”的孩子,大多是在3歲之前就被野獸叼走,他們的大腦在最關鍵的成長期與野獸的成長環境嫁接在一起了,這樣才最終完全成為脫離人類習性的“獸孩”。

  相反,如果是一個孩子在10歲時開始和野獸生活在一起,我們很難相信他最終會變成“獸孩”。日本人橫井莊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逃進深山,穴居28年之久,1972年被發現,當時曾有人斷言,他再也不能過人類的生活了。但事實是只經過短短的81天,橫井莊一就完全恢復和適應了人類生活,并在當年結了婚。

  最能說明人腦可塑性的例子是將一個原始部落的孩子教育成一個語言學家。

  在巴拉圭一個現代人很難走進的地區,生活著一個瓜亞基爾人部落。他們的生活方式極其原始,經常遷徙去尋找他們的主要食物——野生蜜蜂的蜂蜜。該部落躲避其他的人,語言也極不發達。

  1938年,法國人種學家維而拉爾前去考察,在瓜亞基爾人倉促留下的營地里,他找到了一個2歲的小姑娘。維而拉爾把她領回法國,并由他的母親撫養。20年后,姑娘在自身發展方面已與歐洲婦女沒有什么差別了,最后她還成為一個人種學家,并能講數國語言: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

  這樣看來,可以說所有的胎兒都基本上是平等的,因為他們都生活在子宮里。但一出生,孩子的發展方向就不同了:在英國出生的就是英國人,在塞浦路斯出生的便是塞浦路斯人;在東方出生的人就是東方人,在西方出生的人就是西方人;近水則知魚性,近山則識鳥音。由此可見,頭3年對一個人的影響比以后所有時間對一個人的影響還要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