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天天補鈣,為何還缺鈣

  我的寶寶天天在補鈣,結果仍然缺鈣?媽媽們納悶了,讓我們反思一下食物的搭配是否科學吧。因為很可能是某些不當的食物搭配增加了鈣的流失,而且不對的時間、錯誤的攝入方式、選擇的不良鈣劑都是導致缺鈣的罪魁禍首。


  一、缺鈣表現


  1、常表現為多汗,與溫度無關,尤其是入睡后頭部出汗,使小兒頭顱不斷磨擦枕頭,久之顱后可見枕禿圈。


  2、精神煩躁,對周圍環境不感興趣,有時家長發現小兒不如以往活潑。


  3、夜驚,夜間常突然無故驚醒,啼哭不止。


  4、1歲以后的小兒表現為出牙晚,有的小兒1歲半時仍未出牙,前囪門閉合延遲,常在1歲半后仍不閉合。


  5、前額高突,形成方顱。


  6、常有串珠肋,是由于缺乏維生素D,肋軟骨增生,各個肋骨的軟骨增生連起似串珠樣,常壓迫肺臟,使小兒通氣不暢,容易患氣管炎,肺炎。


  嚴重缺鈣所導致的后果


  1、嬰兒缺鈣嚴重時,肌肉肌腱均松弛。


  2、如果腹壁肌肉、腸壁肌肉松弛,會引起腸腔內積氣而形成腹部膨大如蛙腹狀。


  3、如果是脊柱的肌腱松弛,會出現駝背。


  4、1歲以后小兒學走路,如果缺鈣,會使骨質軟化,站立時身體重量使下肢彎曲,有的表現為“X”形腿,有的表現為“O”形腿,并且容易發生骨折。


  二、寶寶需要的鈣量


  不同的鈣制劑其鈣的含量不同,服用時應根據具體補充的鈣制劑特點適當使用。


  人體對鈣的需求量,因年齡的不同而各異,1歲以內的小兒每日需要0.5g左右,而13歲以上則需要1.2g,這里所指的是鈣元素的量,而不是鈣片的量。應將鈣制劑中的含鈣元素的量核算出來,結合已能從食物中攝取的鈣量,決定服鈣制劑的量。


  三、如何正確補鈣


  1、選對時間


  兩次喂奶之間進行


  為了避免奶汁干擾鈣的吸收,最好將補鈣安排在兩次喂奶之間進行。也不可將鈣劑與植物性食物或油脂類食物同吃,因為植物性食物如蔬菜大多含有草酸鹽、碳酸鹽、磷酸鹽等鹽類,可與鈣質結合而妨礙鈣的吸收;而油脂分解之后生成脂肪酸,同樣可與鈣結合而不易被腸道吸收。


  “少量多次”的原則


  一般來說,任何時候都可以服用鈣片,但人體每次攝入鈣低于或等于50毫克時,鈣的吸收率最高,所以給寶寶服鈣片時,盡可能延長每次補鈣的時間,采取“少量多次”的原則,以達到最好的吸收效果。


  碳酸鈣的最佳服用時間是飯后半小時


  此時服用鈣制劑,吸收率最高,利用率最好,能充分發揮鈣劑的各種效能。而各種研究也表明,進餐時胃分泌較多的胃酸,有利于補鈣劑的吸收率達到最高點。


  2、選對鈣劑


  5種常見鈣劑:


  碳酸鈣:含鈣量高,副作用小,價格便宜,吸收率高,可以達到40%,與牛奶相似,是全國人民易于接受而廣泛應用的一種鈣制劑。


  乳酸鈣:是我國傳統的鈣補充劑之一,優點:容易溶解,缺點:鈣含量低。這類制劑有:乳酸鈣,含鈣13%;葡萄糖酸鈣,含鈣9%,制成片劑后含量更低,要達到成人每日補充鈣1000毫克,需服用太多藥片,這是人們難以接受的。


  磷酸氨鈣:是日本常用的補鈣品種,含鈣23.3%,相對較高,每片含鈣量70毫克,含鈣量與藥品價格屬中等,但它的缺點是藥片溶解和吸收較難,加之它含磷高,對腎功能障礙者有害,因此應用較少。


  枸緣酸鈣:含鈣量為21.1%,水溶性好,生物利用也較磷酸鈣好,其吸收不依賴胃酸,有泡騰片,更適合老年人服用。


  活性鈣:是生物鈣(貝殼類)高溫煅燒而形成的鈣混合物,鈣含量高,但其水溶液是強堿性,對胃腸刺激性大,與食物同食可減少胃腸刺激。


  選擇鈣劑產品的標準


  含鈣量高;


  溶解度(水溶性)大;


  腸道吸收度高;


  生物利用度好;


  重金屬含量低。


  鈣在制劑中占的百分比


  經過國際上大量的動物與人體試驗,對各個年齡段如:嬰幼兒、兒童、青少年、成年、60歲以上老人等試驗對象的研究證明,不論是哪一類鈣,無機鈣還是有機鈣,實驗對象在鈣的營養正常情況下,吸收率一般都是40%,如果鈣的營養情況不良,則吸收率可能達到75%~85%。并沒有哪種鈣制劑的吸收率特別高。


  實際上我們所需要的鈣,是各種鈣制劑中的鈣元素而不是制劑本身,制劑本身僅作為鈣的載體。因此選用鈣制劑,主要要看鈣在制劑中占多少百分比。 


  3、選對食物


  母乳補鈣最佳


  無論就鈣的含量還是吸收率來看,奶類才是最佳來源,母乳最優,其次是配方奶,再后是鮮奶。以半歲內的小寶寶為例,只要每天食母乳或配方奶600~800毫升,便可滿足身體發育對鈣的需求。這也是科學家倡導母乳喂養的奧妙之一。


  富含鈣的食品


  乳類與乳制品:牛、羊奶及其奶粉、乳酪、酸奶、煉乳。


  豆類與豆制品:黃豆、毛豆、扁豆、蠶豆、豆腐、豆腐干、豆腐皮、豆腐乳等。


  魚、蝦、蟹類與海產品:鯽魚、鯉魚、鰱魚、泥鰍、蝦、蝦米、蝦皮、螃蟹、海帶、紫菜、蛤蜊、海參、田螺等。


  肉類與禽蛋:羊肉、豬腦、雞肉、雞蛋、鴨蛋、鵪鶉蛋、松花蛋、豬肉松等。


  蔬菜類:芹菜、油菜、胡蘿卜、蘿卜纓、芝麻、香菜、雪里蕻、黑木耳、蘑菇等。


  水果與干果類:檸檬、枇杷、蘋果、黑棗、杏脯、橘餅、桃脯、杏仁、山楂、葡萄干、胡桃、西瓜子、南瓜子、桑椹干、花生、蓮子等。


  雜糧類:高粱、蕎麥片、燕麥、玉米等雜糧較稻米、面粉含鈣多,平時應適當吃些雜糧。


  4、選對搭配


  促進吸收


  當鈣隨食物吃進以后,尚需要多種因素來促進機體的吸收與利用,才能充分發揮作用。如維生素D、C等能促進鈣的吸收,葷素平衡能提高鈣的利用率(如豆腐燉魚,谷類與豆類混食等)等。


  減少流失


  鈣磷比例應均衡


  正常情況下,寶寶體內的鈣、磷兩種礦物元素的比例是2:1,換句話說,鈣是磷的2倍,如果寶寶的食譜恰恰是這個比例,那么鈣的吸收利用率高。實際情況呢?由于爸媽大多遷就寶寶的口味,過多地攝入碳酸飲料、可樂、咖啡、漢堡包、比薩餅、小麥胚芽、炸薯條等食物,而這些食物都是磷的“富礦”,致使大量磷涌入體內,使鈣與磷的比例高達1:10以上,磷一旦多了,會把體內的鈣“趕”出體外,導致缺鈣。


  補鈣要補鎂


  鈣與鎂如同一對好搭檔,當兩者的比例為2:1時,最利于鈣的吸收與利用。遺憾的是家長往往注重補鈣,卻忘了補鎂,導致體內鎂元素不足,進而累及鈣的吸收。鎂在以下食物中較多,如堅果(杏仁、腰果和花生)、黃豆、瓜籽(向日葵籽、南瓜籽)、谷物(特別是黑麥、小米和大麥)、海產品(金槍魚、鯖魚、小蝦、龍蝦)等。


  鈣鋅不同補


  鈣與鋅,如果混合一起服用,雖然鋅不會干擾鈣的吸收,但鈣能降低鋅的吸收,故兩者同用實際上只發揮了補鈣的作用,補鋅的功能因遭受抑制而無法發揮出來。奧妙在于兩者會互爭受體,造成了受體配比不合理,因而一種吸收多而另一種吸收少。


  正確做法是將兩種礦物元素分開服用,比如早晚服用鈣劑,中午則吃鋅制劑,兩者間隔至少3小時以上。


  大魚大肉不過量


  蛋白質攝入過量也可“排擠”鈣。實驗顯示:每天攝入80克蛋白質,將導致37毫克的鈣流失掉;若將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提升到240克,即使額外補充1400毫克鈣,也會導致137毫克鈣的流失,表明額外補鈣也不能阻止高蛋白所引起的鈣流失。因此,天天給寶寶安排大魚大肉,打破了食物的酸堿平衡,無論怎么補鈣也是于事無補。


  嚴控鹽量攝入


  飲食中鹽的攝入量是鈣的排出量多與少的決定因素之一。也就是說,鹽的攝入量越大,鈣的吸收越差,尿中鈣的排出量越多,減少鹽的攝入等于補鈣。特別是小寶寶,對鹽的敏感度較高,不可按照成人口味給鹽。


  補鈣最佳方式:牛奶+鈣片+戶外運動


  除了補充牛奶或鈣片以外,最應該做的是多讓兒童到戶外運動,可增進骨骼強健發展。讓小孩接觸日光而生成維生素D3,從而增進鈣在腸道中的吸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