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有些條件很好的家庭,在孩子未滿月就找來小保姆照料孩子,而母親則什么都不管,連晚間睡覺也是讓孩子跟著小保姆,認為自已有錢就可以免受撫育之累,但是,專家告訴你,什么都可以找人待勞,惟獨母愛是用錢買不到的。嬰兒期的心理衛生,對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能否得到充足的母愛,決定嬰兒日后會否形成自信、開朗、活潑的性格。還有的父母對哭鬧的嬰兒不肯給予撫慰,怕將孩子慣壞了,總是羨慕那些不哭不鬧的孩子,有些年輕母親受一些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孩子要養成按時吃奶的習慣,不到時間不管孩子怎樣哭鬧,也堅持不給孩子喂奶。但醫生認為,啼哭本是嬰兒的天性,是嬰兒的語言,不哭不鬧的沉默嬰兒多是母子間缺乏愛撫的產物。父母對孩子的哭鬧熟視無睹、冷淡、拒絕,會造成嬰兒心理閉鎖。因此,為了滿足嬰兒的心理需求,母親應做到:
1、及時哺乳,哺乳時要將嬰兒抱起,并且要一邊哺乳一邊同嬰兒溫柔地說話,使嬰兒將飽腹感、被抱感、撫慰感同媽媽結合在一起。
2、一歲半以前的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是安全感,因此母親應該盡可能地滿足孩子對依戀的需要,至少在嬰兒出生3個月內,嬰兒一啼哭,母親或保育員就應該馬上摟抱他,給他溫暖和安全感。這時大可不必擔心會不會因為過分的溺愛而把孩子慣壞了。
3、按照嬰兒的月齡,準備色彩鮮艷的玩具、圖畫,促進其感觀的發展。此外,動聽的樂曲、歌曲,成人委婉生動的話語,均對嬰兒心理發育有良好的影響。
總之,滿足嬰兒的心理需求,培養嬰兒健康的心理,需要父母的精心呵護,需要一定的規律和秩序,只要父母能堅持,孩子一定會以良好的狀態作為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