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另外一位朋友的雙胞胎兒子。有一段時間,他們寄宿在我家。小家伙們挺活潑,也蠻懂事,唯獨在“敲門”這件事情上,做得不夠好。因為是雙胞胎,放學路上有伴兒,常常是嬉鬧著回來,到了樓梯口,總是一前一后跑著上樓,先到的那一個,就慌慌張張地敲門,還沒等你來得及給他開門,他就又補上一連串的“嘭嘭嘭”。我婉轉地跟他們說了幾次,他們答應得很好,可是一轉頭又給忘記了。后來我故意不讓他們進門,一定要求他們好好敲門之后才可以進來,總算糾正了他們的不良習慣。
會不會敲門,雖然是一件小事,但透過這件小事,可以反映出一些重要的問題。
記得小時候,母親總是教導我們:敲門要講究規矩,尤其是去別人家拜訪,更要注重禮儀。首先要彎曲中指輕緩地叩門兩三聲,停頓片刻,等待主人反應,如果門內沒有反應,再多叩幾下,聲音可以比先前大一點,但也絕對不能大力拍打……這些都是瑣碎的細節,但我以為,正是這些細節,奠定了我們人生的基調,培養了我們嚴謹平和、尊重他人的品格。
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尊重長輩、關心他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要從細節、從點滴開始。一個孩子不懂得正確敲門,恰恰反映出家庭教養方面的缺失。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家長一提到孩子,就說孩子的學習如何如何,孩子有這樣那樣的特長,而很少談到孩子某方面的美德。事實上,我們的孩子更需要的是品德的培養。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應該為孩子一生鑄造良好的品德基礎和開端。家庭教育既育人又啟智,處理好兩者關系十分必要。知識教育給孩子提供了生存手段,而道德啟蒙,則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道德啟蒙應該擺在首位,要努力讓孩子成長在一個講文明、懂禮貌、自尊自重、與人為善的家庭氛圍中,繼而把這種美德從家庭延伸到整個社會環境里。
這一切,不妨就從教會孩子敲門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