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寶寶怎樣補鈣和維D才安全

 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造成多起嬰幼兒腎結石,令人心痛不已。由此腎結石的成因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其中嬰幼兒補充維生素D和鈣再次被指為引起腎結石的原因之一,令媽媽們左右為難。那么寶寶到底該不該補充維生素D和鈣?怎樣補才合理、才安全呢?


  鈣和維生素D適量才好


  腎結石形成的原因至今不明,部分歸咎于營養不平衡,其中膳食中草酸含量過高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蛋白質、脂肪攝入過多也與腎結石有關。而鈣和維生素D與腎結石形成的相關性則有兩種解釋,一方面是,鈣和維生素D過高造成高鈣血癥和高尿鈣,尿液當中的鈣沉積于腎臟中形成腎結石;但另一方面鈣和維生素D不足造成血鈣降低,迫使腎臟對尿液中鈣的重吸收增加以維持血鈣,而同時使尿液中磷的排泄增加,尿液當中過高的磷同樣是結石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鈣和維生素D與腎結石的相關性是一個營養平衡的問題,過高和過低都不合適。


  是否缺鈣缺維生素D


  按照人體鈣的需要量估算,只要能保證孩子每天有500毫升奶或相當量的奶制品,膳食中鈣的供應也就大致足夠了。奶類中的鈣也是最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的。對于1歲以下的嬰幼兒來說,奶類是他們的主食,膳食鈣的來源并不缺乏。那么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孩子缺“鈣”?事實上,在人體鈣的吸收利用過程中,還受到另一種重要營養素,即維生素D的控制。維生素D缺乏會明顯限制膳食鈣的吸收利用,只有在維生素D充足的情況下,寶寶從奶類等獲得的鈣才能被順利地吸收和利用。


  維生素D是唯一的一種不是從食物中得到的營養素。天然食物,包括母乳,所含的維生素D都非常低。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是經陽光中紫外線照射皮膚而產生。由于維生素D的這一特性,維生素D曾經一度被認為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營養素,多曬曬太陽就可以了。然而,隨著現代人生活狀況和習慣的改變,與陽光親密接觸的時間明顯減少;空氣污染、林立的高樓、防曬產品的使用也使紫外線的作用大大減弱,使曬太陽而獲得維生素D的機會大大減少。此外,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也限制了曬太陽而獲得維生素D。對寶寶來說,特別是1歲以內的寶寶,維生素D不足是相當普遍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寶寶對維生素D的需要量多,同時也是因為寶寶接觸陽光的機會有限,加上寶寶皮膚嬌嫩、眼睛對強光敏感等原因也不適合長時間曬太陽,這樣由曬太陽而獲得維生素D就相當困難;如果加上媽媽孕期缺少戶外活動,很少曬太陽等,造成新生寶寶出生時維生素D的儲存量就不足,出生后早期發生維生素D缺乏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國兒科學會一直強調要預防性地額外給予2歲以下嬰幼兒維生素D補充以預防嬰幼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建議在孩子出生2周后就開始補充維生素D,每天400IU(國際單位),直到2周歲;早產、低出生體重、雙胞胎等孩子還需要在出生的前3個月將補充劑量增加到800IU。目前一些更深入的研究則揭示,維生素D不僅僅與人體鈣吸收利用和骨骼健康有關,還與腫瘤、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有關。因此當寶寶有缺鈣的表現時,除了補充鈣以外,更需要的是補足維生素D。媽媽可以檢查一下,您給孩子選用的維生素制劑是否能達到寶寶所需要的補充劑量。


  避免維生素D和鈣中毒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的維生素,會在人體脂肪內蓄積,長期過量的攝入確實有造成中毒的可能,引起高血鈣和高尿鈣,甚至腎臟等臟器的鈣化。不過按照現有的資料,引起嬰幼兒維生素D中毒的劑量都在每天4000IU以上,并持續使用6個月以上。1歲以內嬰兒每天維生素D的攝入量不超過1000IU,1歲以上兒童每天不超過2000IU,長期使用是非常安全的;而對于有明顯的維生素D不足表現的嬰幼兒來說,由醫生處方,短期口服大劑量的維生素D也是安全的。


  以奶類為主食的嬰兒每天鈣的攝入量大約在300 ̄500mg,應該說是完全能滿足需求的。不過斷奶以后的嬰幼兒如果沒有添加足量的奶類,鈣攝入不足的可能性就很大。臨床上當發現嬰兒有明顯的鈣缺乏時,醫生在給予維生素D的同時一般會習慣性地給予一定量的鈣劑。根據現有的資料,1歲以下嬰兒每天鈣的攝入量不超過1000mg,1歲以上兒童鈣攝入量不超過2000mg,不會造成因鈣攝入過多引起的高血鈣和高尿鈣。從臨床實踐來說,孩子鈣攝入偏高時最明顯的表現是大便干硬和胃口減退,但幾乎沒有因鈣攝入過多而造成的高血鈣。


  總之,在我國嬰幼兒中因維生素D缺乏或鈣攝入不足而造成骨骼鈣沉積不足等各種鈣缺乏還是比較多見的,其中維生素D的不足更占多數,在醫生指導下,預防性地使用維生素D或鈣制劑的補充還是非常有必要的,當然也要注意過量補充所造成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