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發現新生兒聽力異常?

  常言道,“十聾九啞”。據統計,聽力障礙在正常新生兒中的發病率為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而重癥監護病房搶救的新生兒,其聽力障礙的發病率可高達百分之二至百分之四。如何預防聽損兒童因聾致啞?聽損兒童能否恢復聽力呢?3月3日是第十一次全國“愛耳日”宣傳教育活動,為此,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廣東優生優育協會聽力篩查專業委員會主委麥飛。


  “對新生兒進行聽力篩查,是早期發現耳聾的重要手段。”麥飛說,“以前,因為太小的孩子不會表達,患兒在襁褓期不易發現,等長到兩三歲時才發現,已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期。現在,新生兒聽力篩選檢查的技術和設備都在不斷更新,如利用聽力篩查儀,可在孩子出生后48小時檢測聽力是否正常。”


  國際上對聽力損失兒童一貫執行三早原則: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去年6月1日起,衛生部頒發的《新生兒疾病篩查管理辦法》在全國正式施行,其中規定:診療科目中設有產科或者兒科的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新生兒疾病篩查技術規范》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如不具備條件者,應告知監護人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進行新生兒疾病篩查血片采集及聽力篩查。可見,新生兒聽力篩查成為其中一項重要內容。


  家長也能發現孩子聽力異常


  “在臨床中常常遇到一些令醫生扼腕嘆息的憾事,不少家長因為孩子到了兩三歲還不會說話,或者五六歲口齒還不清楚,這才慌了手腳,往往延誤了診療的最佳時機。”麥飛說,雖然從專業角度來說,新生兒聽力篩查需要一定的技術標準和設備,但對于普通家長來說,除了帶孩子去醫院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還可以通過細心觀察發現孩子的聽力是否異常———


  孩子剛一出生就能聽到聲音,雖然他們不會做出主動的反應,但他們卻能在聲音的刺激下產生下意識的反射活動,比如避開他的視覺在他耳旁敲擊物品產生聲音,他會做出眨眼、身體抖動等動作;四個月之后,孩子就有了主動尋找聲源的能力,聽到強的聲音刺激后會用眼神或轉動頭去尋找。一歲左右的孩子,就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話,按照語言命令做出一些簡單的動作;兩周歲時能聽懂簡單的語言。如果在哪個年齡段發現孩子的反應不相符,就應該對孩子是否有聽力障礙產生懷疑了。


  “一旦發現孩子聽力異常,應及早到正規醫院確診治療。”麥飛說。


  新生兒2-7天時可做聽力篩查


  衛生部規定,新生兒2-7天可做聽力篩查。麥飛介紹,常用新生兒聽力篩查方法有兩種,一種稱為耳聲發射法,就是將很小的耳塞插入新生兒外耳道,然后播放一定強度和頻率的卡嗒音。正常的聽覺器官(耳蝸)能對這種聲音產生回音,后者能被耳塞內的接收器捕獲和記錄,經過儀器內的微電腦分析并作出判斷。只要孩子安靜,整個檢查過程可在1-2分鐘內完成。另一種方法為自動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測,基本方法是:將多個小電極置于孩子的頭部和頸部,并通過耳塞播放經過特殊設計的卡嗒音,然后利用計算機記錄耳蝸后聽覺通路(腦干及鄰近區域)的電位變化(對聲音的反應),經過計算機分析后得出結論。其中前者更為常用。


  一旦自己的寶寶不能通過聽力篩查,父母往往會產生焦慮和不安。“家長需要對聽力篩查結果有個正確的認識。”麥飛說。一般來說,不能通過聽力篩查僅僅表示聽力學意義上可能存在異常,可能存在耳蝸的異常,也可能由于耳道狹小或堵塞影響了聲音的傳導(如在新生兒早期,羊水或胎糞等可能堵塞耳道),還可能是環境噪音過大或孩子配合不佳(活動或哭吵)所致。另外,檢查人員缺乏經驗有時也可能對結果造成影響。因此,聽力篩查只是篩查,并不是詳細的聽力學評估,篩查報告單上一般也不會寫上正常或異常,而是表達為“陰性”或“陽性”,“通過”或“未通過”等。如果首次篩查不能通過,父母不必過分擔心,但必須進一步復查。若經過2-3次復查仍無法通過,則應采用腦干聽覺誘發電位檢查,爭取在出生后3個月內作出明確診斷。


  有聽力障礙1歲前干預最好


  3歲以前特別是1歲之前,是孩子語言中樞發育的關鍵時期。如在此前出現聽力損傷,將不能獲得正常的語言能力,甚至一輩子都不會說話。麥飛說,只有少數患兒可通過手術或藥物治療恢復或提高聽力,大部分患兒只能靠佩戴助聽器來進行聽力補償。而重度聾和全聾患者即使佩戴助聽器也無濟于事,可以通過植入人工耳蝸,并配合聽功能訓練、語音治療以及語言訓練等,能使患兒逐漸認識聲音,避免聾啞殘疾的產生。開始干預的時間最好在出生6個月甚至更早,具體步驟需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完成。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在出生時就發現有聽力損傷,經康復語言訓練,到3歲時可以掌握300個到700個單詞;如果到兩歲時才發現有聽力損傷,即使進行康復訓練,到3歲時也僅能掌握不到100個單詞。


  “對于不能治療的聽損兒童,可教孩子做早期發音練習,并及時佩戴助聽器,盡早開始聽覺語言訓練,時間越早效果越好。”麥飛說,經過語言訓練,能使患兒正常地與人交流,做到聾而不啞、殘而不廢。


  Tips:


  寶寶的聽力障礙如何預防?


  目前,對新生兒先天性耳聾的因素尚未完全認識,但發現與以下高危因素關系較密切:耳聾家族史,宮內感染(如巨細胞病毒、風疹、弓形蟲、梅毒等),顱面部畸形,早產或極低體重兒(體重小于1500克),多胎,母親濫用藥物(如慶大霉素)和酒精,母親糖尿病,染色體異常,以及一些與感覺神經性或傳導性耳聾有關的綜合征等。


  有些新生兒在出生時并無聽力喪失,但可由于各種后天因素而導致聽力障礙,如腦膜炎,使用耳毒性藥物,嚴重黃疸,嚴重窒息,以及其他嚴重疾病而長時間住新生兒監護病房,均為聽力障礙的高危因素。


  麥飛強調,孕婦加強個人衛生保健意識,使胎兒避免不良接觸,加強妊娠期和圍產期保健,做好胎兒和新生兒疾病防治,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聽力障礙的發生,但由于病因復雜,完全預防該病的發生尚不可能。因此,加強新生兒聽力篩查,及時發現聽力障礙并早期醫療干預,是小兒聾啞最有效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