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被拋棄的“屁股針”喊喊冤

  老王的孫子最近生病去看醫生,醫生給開了不少藥,并囑咐以后兩周每天去社區醫院打針,后來一位鄰居勸道:“你還不如帶你孫子去打吊針,那樣好得快,省得讓孩子每天遭罪。”老王有點猶豫:到底是聽醫生囑咐繼續打屁股針,還是為了追求速度而去打吊針呢?


  老百姓俗稱的屁股針實際上是肌內注射,打吊針則指的是靜脈注射。國家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系統專家孫忠實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肌內注射確實有點江河日下的趨勢,越來越多的人更愿意接受靜脈注射。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肌內注射“失寵”的呢?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靜脈注射起效迅速。由于藥物直接被注入血液,馬上進入血液循環到達作用部位,因此能立即產生效果,在治療疾病的效率方面比口服藥和肌內注射要略高一籌。


  其次,肌內注射讓人痛苦。肌內注射給人體帶來的疼痛感往往比靜脈注射更強,長期肌內注射還易引起皮下硬結以及淤血,因此很多人更愿意選擇靜脈注射。


  最后,打一次屁股針的注射費一般在0.5—1元,而打吊針的注射費至少需要5—6元;再加上其他包括注射器具、用藥等因素,綜合下來,打一天吊針的費用平均是打屁股針價格的數倍。因此,不少醫院從經濟目的考慮,也樂意給患者進行靜脈注射的用藥方式。


  不過,孫忠實教授認為當前太多的人有點過于迷信靜脈注射,實際上,有很多口服抗菌藥已經能達到靜脈注射所達到的效果。此外,常輸液還會導致一些其他危險的發生,如輸液反應、過敏反應等。有些靜脈注射液在生產過程中,可能會存在有害成分超標的現象,這樣也會給患者帶來很多危害。由于靜脈注射液直接進入血液,因此由其導致的以上負面結果往往很難挽回,而打屁股針時血管壁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可將有害物質阻擋在外面,不會出現這些情況。


  因此,孫忠實教授建議廣大老百姓不要過于迷信打吊針,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倡的用藥原則:能口服用藥就不肌內注射,能肌內注射就不靜脈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