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豆豆媽頻頻出差:韓國、江西、北京……久不見媽媽的豆豆也開始提同一個問題:“媽媽,今天你回家嗎?”被問多了,豆豆媽發現有點不對勁。這天,當豆豆再次問同樣的問題時,媽媽覺得有必要詳細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誰跟你說媽媽不回來的呀?”孩子說幼兒園同學取笑他,“媽媽不要你啦,她不回家。”
媽媽做法
消除“輿論”對孩子的影響是關鍵
首先我強調媽媽出差才不在家,不出差的時候當然每天都回家了。然后跟孩子有問有答地交代出自己出差的原因以及做什么去了。如,媽媽去貧困山區支教,因為那里老師很少書也很少,媽媽是去幫助他們。
豆豆明白了我出差的原因,其實是工作的一部分。從那次開始,豆豆也懂得回答取笑他的同學:“媽媽并不是不要我,而是去工作了,她的工作很有意思的,等她回來我給你們講故事。”
妮妮的爸爸是個典型的忙爸爸,出差不是某一段時間才會有,而是一年四季的常態。從女兒出生到現在8歲,應該說是聚少離多,不過,他跟女兒的感情非常好,女兒以爸爸為榮,絲毫沒有因為在一起的時間少而有陌生感或缺乏溝通。
爸爸妙計
出差必送紀念品
每次出差回來,我都會給女兒帶一些有意思的禮品,有時是賓館里的火柴盒,或者一張當地的明信片。女兒會把我給的明信片夾在書桌的玻璃下,或者放在她私人的“百寶箱”里。收集火柴盒成了是妮妮的一個愛好。現在,她有全國各地很多賓館的火柴盒。還有,我經常在酒店給女兒寫信。在信里,我會說自己白天的故事,也會說到住的房間、酒店的一些情況。
利用餐桌聊天加強溝通
對我來說,在家吃飯是難得的機會,而我喜歡和女兒邊吃邊聊,這是很好的交流及啟發孩子的機會,它跟睡前講故事的意義是完全不同的。餐桌上的聊天是無目的的侃大山,是為增進親子關系,希望給女兒更多的思考機會,也是訓練孩子想象力的好方法。聊天時,我還會給她講解自己的工作——— 股票證券,結果她6歲時就開始問我股票的問題了。通過關心股票,女兒懂得去關心生活中的好多事情了,比如懂得主動去了解時事新聞,對生活也有了很多以前沒有的留意,觀察能力得到了提高。而通過親身的體驗,女兒對我的工作更了解,對我產生了更多的尊敬。
老劉的工作和家分別在不同的城市,這樣的生活開始于兒子兩歲時,到如今已經六年了。雖然老劉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只有周末和其他節假日,不過,和兒子的親密關系并沒有因為時間少與距離遠而減少。
爸爸妙計
多和兒子一起運動
男孩大多愛運動,一歲多時,我就帶孩子一起踢球,現在,足球、籃球、羽毛球他都會玩。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兒子越來越喜歡跟我一起玩,因為跟我玩好玩,跟媽媽玩好沒勁。后來我還教兒子下圍棋,我不在家時兒子自己練習、鞏固,我回家時就來上兩局。
打球、下棋、捉迷藏、講故事,我們爺兒倆在一起的時間,活動總是安排得滿滿的。
單獨帶兒子出去旅游
去年和今年我都是單獨帶兒子出去旅游,這對兩個人的感情很有幫助。旅途中,就只有父子兩人,兩人互相交流路上的各種見聞與感受,很隨意,目的不在景點,而在互相之間的交流,玩得非常開心。
兒子跟我在一起的時候,有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非常懂事,像個小大人,跟媽媽在一起可就完全不一樣了,他撒嬌、孩子氣濃一些。
文/黃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