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喪子再孕準媽 政府鉅資呵護

  距離四川汶川大地震已近十個月。

  十月,正好孕育一個鮮活生命。

  “三八”節前夕,記者走進北川、汶川、都江堰——這些“五一二”大地震中的極重災區,走訪受到各方關注的災區再孕準媽媽。

  喪子再孕難以承受的角色轉變

  突如其來的汶川特大地震,使不少家庭失去家園、失去最疼愛的孩子。然而,生活還要繼續。

  據四川省人口計生部門震后統計,災區子女死亡并有生育意愿的計劃生育家庭共計六千余個。截至去年底,已有七百五十七名婦女再孕。

  再孕之路并不順暢:不斷的余震、非正常生活、失去家園和親人的傷痛再加上相對的“高齡”,令再孕困難甚至流產。

  在受災最重的北川羌族自治縣最新的統計數據中,五十一例成功懷孕的準媽媽,有三例流產,是什么原因?三十七歲的北川計生局工作人員、再孕準媽媽王衛莉向記者表示,“跟心理因素有關”。很多同她一樣的再孕準媽媽,都超過三十五歲,算是高齡產婦。生育的危險在其次,媽媽們更多擔心的是寶寶健康、未來撫養和上學問題:“大多數人,都比第一次懷孕緊張。”

  成都市婦幼兒保健院副主任醫師邱波根據記者所帶回的信息分析認為,導致再孕準媽媽流產,主要原因來自年齡偏高、心理過度緊張。但她表示,從醫學角度而言,調查應在同等年齡段進行,目前尚沒有普通同年齡群體調查數據與再孕準媽媽這樣的特殊群體調查數據做對比。但一般而言,高齡受孕,其流產率會比二十余歲的孕婦高一些。

  震后一直駐守在災區的志愿者——河北經貿大學心理健康中心專職心理咨詢師、全國心理援助聯盟領隊劉猛認為,角色沖突是影響再孕母親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他認為,在很短的時間內,準媽媽們被迫幾次轉變自己的角色:震前是母親,震后變災民,同時成為失去孩子的母親,幾個月之后又轉變成再次懷孕的母親,很快又即將成為一個再次養育孩子的母親。每一次角色的轉換都很被動。





  特別《決定》政府斥資億元呵護

  計劃生育政策被列為中國的基本國策。面對大地震帶來的殘酷現實,倡導“以人為本的中國政府”采取了特別措施。

  二00八年七月二十五日,四川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高票通過了《關于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員傷亡家庭再生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決定》實施至今,全省已有近六千對父母接受了心理疏導、生育咨詢、終止避孕等技術服務。

  國家亦研究制定了《地震災區子女傷亡家庭再生育技術服務工作方案》,明確了再生育技術服務的六項主要任務,即為災區民眾提供心理疏導、生育力評估、終止現用避孕措施、實施復通手術、相關疾病治療、實施輔助生殖技術等。財政部劃撥專項經費一億元,用于再生育技術服務。

  國家人口計生委派出項目專家組和支援醫療隊赴災區免費提供技術和咨詢服務。上海市醫學會婦產科學會和圍產學會專家已赴都江堰考察并將長期對口提供技術幫助;四川省生殖衛生學院附屬醫院再生育技術服務專家小組也已奔赴災區。

  從去年七月起,北川啟動“再生育全程服務”項目,第一件事是進行摸底調查并進行詳細登記,同步開展查規常治。當時,失去孩子的疼痛,讓很多夫婦不愿意接受調查也不愿意進行登記。截至九月二十日止,初步登記的只有七百九十五戶。

  隨著居住與食宿的穩定,全程服務得以推進。今年一月底,北川再生育全程服務項目最新數據顯示,擬再生育家庭總數已增加到一千三百三十二戶,已建檔七百余戶。





  團圓夢想冀各方協力實現

  災區喪子再孕準媽媽的現象近日受到各方關注。四川省衛生廳副廳長王正榮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該時認為,再孕很正常,但在目前情況下,應該做好孕前檢查,在確保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再受孕,并且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他也希望更多志愿者加入到對災區民眾的心理撫慰上來。

  志愿者劉猛在長時間與再孕準媽媽的接觸之后,組建了四川唯一一個專門為再孕準媽媽做心理疏導的“媽媽之家”。三月二日,在都江堰板房區城北馨居的一間板房中,“媽媽之家”正式開辦。

  三十五平方米左右的“媽媽之家”,由兩間板房連通而成,從功能設計到內部裝飾都嚴格遵照了心理學的標準,整個房間以寧靜的淡綠色為主色調。劉猛告訴記者,淡綠色不僅喻意著希望與力量,還能讓人產生寧靜,將更有利于緩解心理上的緊張和疲勞。

  麻將桌,似乎是很“不合時宜”地出現在“媽媽之家”中。劉猛解釋這張麻將桌的由來時說,麻將是四川的特色,讓媽媽和準媽媽們打打麻將,可以讓她們感受到:地震以后,生活雖然有改變,但往昔的一切仍可重演。“尊重她們的生活習慣,對她們打開心結也是一種幫助。”

  一直為之奔波的劉猛團隊,研究出一套設計科學的心理疏導方案,希望可以建立一種能夠幫到媽媽們的良好模式,將來可以拓展到北川、汶川、青川,乃至整個災區,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再孕準媽媽,看到未來的希望,關注全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