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
“什么是教育素養?教育素養就是尊重人的天性,尊重人的自我選擇,尊重人追求幸福和快樂的權利……我們正嘗試建立了新父母學校,努力探索讓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道路。”
“過早文理分科,對知識和智力的危害顯而易見”
朱永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正在制定中。這個綱要很重要的一個任務,我認為應該是重建全民教育素養,讓全社會知道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
南方周末:這話題很新鮮。你是怎么想到的?
朱永新:我是從這次文理分科的討論中想到的,這次討論實際上是我挑起的題,幾年前我就講過(高中)文理分科(應取消),但沒有像這次這么熱,甚至教育部規劃綱要都把這個主張放了進去。
南方周末:但是爭論很大。
朱永新:它本來不應該成為問題,任何一個有基本教育素養的人,都不會把它看作一個問題 。過早文理分科對知識和智力的危害顯而易見。
南方周末:但是大家擔心加重孩子的負擔,他們現在已經夠累了。
朱永新:我們的家長為什么不動腦筋想想,文理不分科不一定都是做加法,還可以做減法嘛,取消文理分科之后,考試方法也要配套改革,我不需要九門都考,可能只有兩門必考,其他課程可以用選修的方式解決。
再一個解決學習負擔的辦法就是降低學習難度,根本不需要學那么多刁鉆的東西。現在整個高中的課程太刁鉆了,都是為極少數考進頂尖大學的人設計的,大部分人是陪讀生。
南方周末:它本來就以淘汰絕大多數人為目的。
朱永新:所以整個的目標要糾正,我認為高中教育的總目標就是一個,從教育的本義來說,就是讓孩子擁有美好的人性。首先是要教會基本的生存技能,我很欣賞美國有一門課,我把它翻譯成“生命課程”,它教孩子怎么吃藥,怎么看藥品說明書,怎么打開藥品的蓋子,吃菜怎樣注意營養的搭配,家里煤氣中毒了怎么辦,戶外受傷了或者被蛇咬了怎么辦。最重要的生存技能它都會教給孩子。
南方周末:但這些東西恰恰在我們學校里沒有。
朱永新:所以它不是教孩子做人,而是把孩子變成一個分數的機器,我覺得這是整個教育最大的問題。
這樣說來,不只是體制的問題,也有家長的教育素養問題。我們幾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北大清華,但他們不知道人的智能本來就有差異,本來就是多元的,所以不能簡單地用一個標準去丈量孩子。但現在幾乎所有家長就只有一個標準,分數的標準。而分數面前永遠只有一個贏家。
“教育素養,就是尊重人的天性,尊重人的自我選擇……”
南方周末:從多元智能的角度看,應該給孩子多元的選擇,多元的人生發展方向。
朱永新:這樣承認多元智能之后,你發現實際上你的孩子更適合搞藝術,或者更適合經商,那就讓他去搞藝術,或者就讓他去做企業好了,為什么他一定要上北大,一定要讀博士不可呢?只有讓孩子從事他真正熱愛的,他才有真正的快樂。我覺得人的幸福和快樂是教育最應該關注的,也是父母親最應該關注的。但現在很多父母人為地把孩子推向不快樂,結果自己也不快樂。
南方周末:家長和學校合謀,跟孩子的天分作戰,教育簡直成了一場戰爭。
朱永新:對。再一個原因,是現在很多人認為要早點定向早點分工,才有助于培養專一性的專家。這也沒有道理,因為人的天分的發現往往是一個漫長的歷程,有些人是少年早成,有些人是大器晚成,人的天分到底在哪,人到底適合做什么?沒有人預先知道,我說上帝在每個人心中都安裝了一個成功的密碼,只有你找到了這個密碼,點中了這個密碼,你才能成功,那么怎樣去點中這個密碼呢?就需要不斷嘗試。
南方周末:因而需要一個開放的空間,給他多種選擇。
朱永新:為什么要讓孩子去玩?為什么要讓孩子去動?就是要讓他在不斷的嘗試中,不斷的試錯中,去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往往他最喜歡的才是他最能夠發展的。他今天拉手風琴,拉了沒感覺,沒關系,明天再去彈鋼琴,后天再去跑步,可能這個嘗試的過程中就慢慢發現究竟哪個最適合他。人最難認識的就是人自己。如果教育不能給他提供一個認識自我、發現自我、實現自我的最大空間,我覺得這是教育最大的失敗。
比如錢偉長吧。他是以文史第一名考進清華的,歷史考了滿分,但沒想到他大學二年級學物理,發現這方面更能夠報效國家,自己的興趣也更大,結果成了一名頂尖的物理學家。如果那時他沒有調整自己專業的自由,繼續讀文史,可能不一定能達到他在物理學上的造詣,中國可能就損失了一名頂尖的物理學家。如果像現在過早分科,恐怕永遠也出現不了錢偉長,因為從文科到理科,是不可逆的。
什么是教育素養?這就是教育素養,就是尊重人的天性,尊重人的自我選擇,尊重人追求幸福和快樂的權利。正是在這點上,我覺得全社會的教育素養是一個問題,很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做父母沒有正式培訓,就像沒有上過駕校就開車上路”
南方周末:過去強調文化素養、科學素養的多,教育素養還是第一次聽說。
朱永新:我過去寫過一篇文章,說我們的父母都沒有經過正式培訓就開始做父母,就像沒有上過正式駕校就已經開車上路了。
南方周末:這我完全有共識,我一向認為中國多數父母是不具備做父母資格的。
朱永新:我一直想寫一本書,關于全民教育素養的讀本。1990年代,有過一套《領導干部金融知識讀本》、《領導干部證券知識讀本》,各種各樣的黃皮書,總書記親自題寫書名,影響很大。但我認為,要提高全民教育素養,也需要教育素養方面的讀本。
南方周末:甚至不妨辦一個學校,對家長進行上崗訓練,也要拿到上崗證了才能當父母。
朱永新:其實我們已經在進行這方面的嘗試。我們在蘇州、昆山等地建立了新父母學校,努力探索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道路。當然,家長重要,教師和兒童這兩個群體也重要。針對教師,我們正在推進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教師專業發展的模式;針對學生,我們推進“晨頌、午讀、暮省”的新教育兒童生活方式和兒童階梯閱讀。
南方周末:做個樣子出來給大家看,用實際行動提示一個改變的方向。
朱永新:對。教育不止要說,更要做。改變現實最有力的就是行動,僅僅去批評、去抱怨,實際上是改變不了什么的。目前,我們最需要的是行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