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如山:寫在汶川地震一周年

v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09年5月1日,四川綿竹市富新鎮一個干凈的農家小院里,青年教師李擁兵一大早就忙碌起來,照顧孩子、招呼親戚。“今年陰歷四月初八是我愛人去世一年的日子,要給她燒點紙去,告訴她孩子很好。”說這句話的時候,李擁兵輕輕地推了推眼鏡框,眼底泛起一絲濕潤。

  28歲的李擁兵是綿竹市清平鄉中心小學一年級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妻子王琴同為該校的美術教師,兩人2002年相識情投意合,2006年成為人生伴侶,2007年12月底愛子李子豪誕生。“5·12”地震時,李擁兵正在清平鄉小學上課,結婚不到兩年的妻子則前往漢旺鎮中心小學參加一個教學交流活動……妻子被埋不幸去世,留給他一個不到5個月大的孩子。

  “5月11日那天剛好是母親節,王琴還專門給我媽買了營養品,沒想到……她剛走的那段時間,我整個人都是懵的,非常絕望。以前聽說過女人是抽掉男人身上的一根肋骨做成的比喻,現在真能感覺到身心都很痛。當時我用的是她的手機號碼,每接聽一次朋友的電話,都要痛哭一場,根本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李擁兵一邊在廚房里嫻熟地給孩子沖調營養奶,一邊回憶當時的情景。當他從廚房里拿著奶瓶出來時,剛學會走路的孩子歡快地撲到他懷里。他緊緊地抱著孩子喂奶,那股認真勁兒,就像一位母親。  李擁兵告訴記者,他平時一大早起床后就和母親一起幫孩子穿衣洗臉、喂牛奶,然后就得匆忙趕去上班,中午打電話回家詢問孩子情況。下班后趕回家跟孩子玩,教他學講話。“一天中最高興的事情就是晚上給孩子洗澡,孩子非常興奮,我也覺得放松和幸福,可以忘卻整天的疲勞。”因為父母健在,李擁兵感覺壓力稍微輕了些。

  一年前的李擁兵很消沉,地震后在家整整呆了十多天,茶飯不思。二哥告訴他,比他悲慘的人還很多,要學會堅強,去外面看看,能不能幫別人做點什么。一語驚醒夢中人,李擁兵走出了家門。

  一開始,李擁兵跑到綿竹市體育場做志愿者,看到什么做什么,幫助救援機構搬運物資,發材料、水、棉被衣服等,還給外地來的救援機構做方言翻譯。10 多天以后,綿竹團市委招募志愿者到各個安置點,他報名去了清平鄉板房區,從事志愿者工作近3個月。2008年8月,他被德陽團市委評為“抗災救災優秀志愿者”。8月初,清平鄉板房小學開始復課,他回到了自己的崗位。“忙碌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但靜下來以后,心里的傷痛還是難以平復。”李擁兵顯得很無助。

  生活的轉機出現在去年9月,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綿竹工作站在當地43所學校設立心理咨詢輔導課題,并從每個學校選擇一名老師作為志愿者進行心理輔導,在對他們本人進行心理輔導的同時,也交給其輔導別人的能力。李擁兵有幸成為這批志愿者之一,開始了自我救贖和拯救他人的心路歷程。他把從指導老師那里學來的東西一一傳授給學校的孩子,通過集體做游戲、單獨輔導的方式,告訴孩子們如何調整心態,應對地震帶給自己的創傷;如何相信同伴同學,重建健康心靈;如何恢復自信,走出災難陰影……

  5月3日下午,記者再次前往李擁兵家。躲藏了好些天的陽光灑在這片飽經創傷的川西壩子上,道路兩旁成片的麥子熟了,沉甸甸的麥穗尖兒閃著金色的光。有農婦在田里收割成熟的油菜子,成排的川西傳統民房青瓦白墻修葺一新,還有拉著建材的拖拉機“突突突”地穿梭在鄉間小路上……  遠遠地,看到李擁兵舉著兒子騎跨在自己肩頭,朝麥田深處走去,有蝴蝶在田間翻飛,他書生般稍顯瘦弱的臂膀頓時顯得那樣的厚實和寬廣,如山的父愛在田野間蕩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