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前治療聽力可保

  近日,在中山醫院舉辦的“珍愛聽力 健康成長”人工耳蝸醫患聯誼會上,50多個聾兒家庭相聚交流如何告別“無聲世界”。這些聾兒說話與正常的孩子基本一樣。


  有聽力障礙的孩子,不僅要配戴助聽器,更重要的是手術后的康復訓練。只有康復訓練完成得好,才能解決孩子聽清楚、說清楚的問題。


  一位11歲的男孩,先天性聽力障礙,2歲時開始帶助聽器,6歲時才做耳蝸手術。記者與他聊天時,他聽得有點吃力,能說話,但聲音含糊。


  他的爸爸說,在家也沒怎么說,因為他們平時都很忙,基本只是到康復中心才接受訓練。


  中山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郭永清說,很多家長以為孩子一做完耳蝸手術,就會聽會說話,這是不可能的,“很多孩子在術后一個月開啟耳蝸時,因為第一次聽見聲音,嚇得哇哇大哭。”他說,術后要進行2-3年的康復訓練,孩子才能逐漸恢復語言能力與聽力。


  他提醒家長,0—3歲是最佳的治療時機,年齡越小,恢復效果越好。“如果年齡太大,對語言能力恢復有影響。”


  蔣鳴說,孩子要是沒有其他畸形,只要通過配戴助聽器聽力能補償到60分貝,在1-2年內,聽力通過耳蝸幫助就可以恢復與正常相當。


  郭永清說,“做人工耳蝸手術,整個療程包括耳蝸需要20多萬元。”在我國,目前仍無法納入醫保,因為手術費用過高,廈門約有九成的患者無法接受手術治療。


  植入人工耳蝸前最好先配戴3個月助聽器


  蔣鳴說,很多有聽力障礙的患者,尤其是成人,以為只要配戴助聽器就可以了,而且越貴越好,其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他說,配戴助聽器,應經過專業的助聽器驗配師檢測后選擇,“它需要根據聽力損失的類型、程度及患者需要,選擇助聽器的線路和功率,使助聽器的電聲特性滿足患者的聽力損失需求。”


  “不是所有的患者都可以做耳蝸手術。”中山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郭永清說,有5%的聾人不適合接受人工耳蝸手術,有的是因為耳蝸畸形無法植入,還有的是聽覺神經出現問題,耳蝸無法幫助改善聽力,因此,術前評估很重要。


  此外,在植入人工耳蝸前,最好先配戴助聽器3個月。郭永清說,術前配戴助聽器,可以刺激聽覺神經,更好地幫助康復。


  提醒:母親患病危及寶寶聽力


  遺傳、藥物、孕婦染病等,都是造成新生兒耳聾的原因。


  郭永清說,如果父母雙方之一為聾啞,將會把染色體上的顯性致聾基因傳給子代,如果父母雙方為正常聽力者,也可能因為均攜帶隱性致聾基因而使子代發病。


  在孕婦懷孕3-4個月時,如果患上風疹、腮腺炎、流感等疾病,或復發性腎炎、肝炎、糖尿病,或使用耳毒性抗生素如慶大霉素、鏈霉素等,或分娩時產程過長,難產、產傷、新生兒缺氧、窒息等等都可能讓寶寶致聾。


  目前已發現的耳毒性藥物已達100余種,最常見的有鏈霉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潔霉素、小諾霉素等多種抗生素,還有奎寧、氯奎等抗瘧疾藥物。這些藥物可在妊娠期隨胎盤進入胎兒體內,影響胎兒內耳的發育,也可在各個年齡段致聾。


  新生兒聽力篩查很關鍵


  要想早期發現寶寶是否有聽力障礙,新生兒篩查很關鍵。目前,我市醫院都會在寶寶出生一周內進行篩查,檢查出有聽力障礙疾病或有患聽力疾病危險的新生兒。


  在確診為聽力障礙后,相關的治療和康復非常必要,這是避免日后出現更嚴重殘疾的唯一手段。


  對于那些永久性聽力損害的新生兒,6個月前就應進行佩戴助聽器治療,使尚殘留部分聽力的器官和聽覺神經保持適當的聲刺激狀態,這有利于日后的語言學習。


  市婦幼保健院聽力診斷中心主任劉生榮說,有20%的父母以為,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查就萬事大吉,實際上,有些新生兒患有遲發性聽力障礙,一般1.5歲-3歲間才表現出來,因此,定時接受醫生隨訪和復查很重要。


  寶寶4個月就會尋找聲源


  孩子剛一出生,就能聽到聲音,此時雖然他們不會做出主動的反應,但卻能夠在聲音刺激下產生下意識的反射動作。


  例如在安靜環境下,避開視覺在他耳邊用力擊掌或敲擊音響物品,他就會本能地出現四肢抖動、眼瞼閉合、呼吸節奏改變等。這種現象會從出生一直保持到3個月時。如果小兒出生后,屢屢對較大的聲音沒有反應,就應該考慮是否有聽力的問題。


  劉生榮說,孩子長到4個月后,就有了主動尋找聲源的能力。這時,在孩子的視線之外,給予一定強度的音響刺激,他就會用眼神或轉頭去尋找。


  如果聽力正常,等到了一周歲時,就應該聽懂一些簡單的語言;一歲半時,就會按照語言指令,正確指出自己的五官或熟悉的物品。如果到了兩歲還聽不懂簡單的語言,就應該高度懷疑有聽力障礙,及時到醫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