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種藥物使乳汁危害寶寶

  當哺乳期婦女用藥的時候,往往只著重考慮藥物是否影響乳汁分泌,很少考慮藥物對嬰兒的影響,或者根本不知道哪些藥物對嬰兒有影響。事實上,很多藥物可隨母親乳汁進入嬰兒體內,從而對乳嬰產生影響。盡管有的藥物進入乳汁的濃度很低,但對于體稚身軟的乳嬰來說,其禍害甚大。


   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藥易造成乳兒過敏或毒性反應


  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藥不同抗生素在乳汁中的濃度差異較大,偶可見過敏或毒性反應。


  乳兒反復少量接觸抗生素極易導致耐藥菌株的產生。


  青霉素類、頭孢類抗生素可少量進入乳汁,須警惕可能影響乳兒的正常腸道菌群。乳汁中微量的青霉素或氨芐西林可致乳兒發生過敏反應,并能發生生命危險。


  四環素可使乳兒骨骼和牙釉受損,氯霉素有引起骨髓抑制和灰嬰綜合征的潛在危險,紅霉素乳藥濃度高于哺乳期婦女血藥濃度4~5倍,易導致乳兒膽汁淤積性黃疸。


  磺胺類藥物除口服不易吸收者外,均能經乳汁排泄,而且乳汁中藥物濃度高于母乳血藥濃度,尤其對早產兒、病弱兒、高膽紅素血癥和G-6-PD缺乏的嬰兒哺乳存在危險。


  喹諾酮類藥物可使乳兒產生溶血性貧血、異煙肼導致乳兒肝中毒。


  酮康唑、氟康唑能通過吸收入乳、乳汁中藥物濃度與血藥濃度相近,有可能對乳兒造成損害。


  對于含這類藥物的外用制劑哺乳期婦女在應用時應慎重考慮。


  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藥會使乳兒昏睡 


  阿普唑侖、艾司唑侖、地西泮等治療焦慮癥和睡眠障礙類藥物,當乳母長期用藥可能會對乳兒產生昏睡和乳母停藥后的戒斷癥狀,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因這類藥物均可通過吸收入乳,所以乳母在應用此類藥物時應停止哺乳。


  哪些藥物在乳汁中排泄最多? 


  1.母乳喂養新生兒,藥物可通過乳汁進入體內,幾乎所有母親服用的藥物都可在乳汁中排泄,但其量很少超過攝入量的1%~2%,一般不致帶來危害,不同的藥物在乳汁中的排泄量 有較大的差異。如母體服用地高辛后,乳汁中含量甚微;服用酒精、異煙肼及滅滴靈等藥物后,乳汁中含量較高。因此,母親 注意服用藥物對嬰兒的危害性,避免濫用。


  2.藥物在乳汁中的排泄受下列因素的影響:


  ①藥物的分子量,分子量>200的物質難以穿透細胞膜;


  ②藥物在脂肪和水中的溶解度;


  ③藥物與母體血漿蛋白的結合能力,只有在母親血漿中處于游離狀態的藥物才能進入乳汁,而與母親血漿、蛋白牢固結合的藥物,如抗血凝的芐丙酮香豆素不會在乳汁中出現;


  ④藥物的離解度:離解度越低,乳汁中的藥物濃度也越低。電解質鋰易進入乳汁中并可達高濃度;


  ⑤藥物的酸堿度:堿性藥物如紅霉素易在乳汁中排泄,而酸性藥物如青霉素G、磺胺噻唑較難排泄。


  下列一些藥物在乳汁中排泄較多,易通過乳汁進入新生兒體內帶來不良的影響。


  即哺乳期應禁用的藥物有:激素類、避孕藥、抗代謝藥、甲狀腺功能抑制劑、溴化物、氯霉素、麥角堿類、異煙肼、鋰制劑、單胺氧化酶抑制劑、滅滴靈、苯茚二酮和有放射性的同位素制劑等藥物、如 進行同位素檢查時,應待放射性物質排清后再哺乳。


  有些藥物在哺乳期應慎用,如鎮靜劑、抗驚厥藥物、抗精神失常藥、阿司匹林、青霉素、磺胺類、廣譜抗生素和 吸收的導瀉劑等。


  以下14種藥物通過乳汁對新生兒產生的不良影響


  1.皮質激素:抑制成長,阻礙體內激素形成及出現其他副作用。


  2.避孕藥:可抑制乳汁分泌,降低乳汁中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的含量,過量服用可導致女乳兒發生陰道上皮增生,男乳兒乳房發育。


  3.甲狀腺功能抑制劑:甲狀腺功能低下,甲狀腺腫、粒細胞減少癥。


  4.溴化物:嗜睡,發疹。


  5.異煙肼:頭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中樞神經系統興奮癥狀,引起嬰兒異煙肼肝中毒。


  6.鉀制劑:發紺、體溫下降。


  7.滅滴靈:惡心、嘔吐、腎臟損害。


  8.氯霉素:蓄積中毒,抑制嬰兒骨髓。


  9.苯茚二酮:有致新生兒凝血酶原時間和部分凝血酶時間延長而出血的報道。


  10.抗代謝藥:對嬰兒有抗DNA活性。


  11.放射性制劑:如放射性碘可對嬰兒甲狀腺產生抑制作用。


  12.磺胺藥:可出現高膽紅素血癥,重者出現黃疸。


  13.青霉素及其他一些廣譜抗生素:雖通過乳汁量不多,但可對乳兒產生過敏反應及耐藥菌株產生。


  14.鎮靜劑、抗驚厥藥物、抗精神失常藥及一些可吸收的導瀉劑應用后產生和母親類似的不良反應;如嗜睡、惡心、嘔吐、腹瀉等。


  因此,哺乳期母親用藥要慎重,因某些病情需要不得不用時可調整哺乳時間或停止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