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交替奶癬容易高發

  小男孩添添快三個月了,可最近他的臉上、前額發出成片成片的紅色細小點點,有點像痱子,為此添添不停地哭鬧。添添媽媽奇怪了,天氣已經轉涼,怎么還會發痱子?下面我們就來解答這個問題。

  由于是新媽媽,從未碰到過類似的問題,所以她既不敢隨便用藥也不能置之不理。與一個育嬰網站上的其他家長一交流,她發現居然有好幾個寶寶也在這個季節發出了小紅斑。

  秋冬交替季節“奶癬”容易高發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皮膚科宋莉麗副主任醫師表示,這其實就是嬰兒濕疹,是秋冬交替時節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屬于過敏性疾病,可發于各個年齡段,發于嬰兒期俗稱“奶癬”。從門診情況看,2-3個月嬰兒患兒最為多見,最小的出生僅20多天。

  嬰兒的皮膚發育不很健全,最外層表皮的角質層很薄,毛細血管網豐富,所以容易發生因過敏反應引起的濕疹(奶癬),通常在出生后一兩個月起病,也有在出生后三四星期即發生,一般在兩歲左右自動緩解。

  濕疹大多發生在面頰、額部、眉間和頭部,嚴重時軀干四肢也有。初期為紅色的小米粒樣皮疹,以后是皰疹,因為兩頰發癢,寶寶經常轉動頭部去摩擦或用手搔抓,所以嚴重的情況下皰疹會破損,有大量黃色液體流出。通常情況下,如果濕疹癥狀較輕,可以不用藥,慢慢自愈;若情況較嚴重,可考慮使用脫敏藥物。

  過敏體質寶寶最好不吃魚蝦

  宋莉麗醫師說,嬰兒濕疹一般都是由過敏因素引起的,有的寶寶特別對羊奶、魚、蝦、蛋等食物過敏;其次,母親吃魚、蝦、蟹、雞等,也有可能通過母乳傳給嬰兒,在吃這些動物性食品后,應觀察寶寶的皮膚病是否加重,如果與上述情況有關,應改變喂養方法;與此同時,寶寶過量飲食引起的消化不良和吃糖太多,造成腸內異常發酵也能造成“奶癬”;另外,嬰兒的皮膚比較柔嫩,抵抗力較差,如果他接受了肥皂、花粉、油漆、強光照射等的刺激,也容易導致“奶癬”。

  事實上,濕疹本身不是可怕的疾病,但很多家長自做主張用治療“癬”的藥物來治療嬰兒濕疹,病情反而加重。不少母親都有這樣的經歷:寶寶臉上冒了幾個紅疹子,順手拿出軟膏給寶寶抹,起初效果真不錯,寶寶的小臉蛋一下就“光溜溜”了。后來,每當寶寶長紅疹子就抹軟膏,漸漸地媽媽發現藥效并不像起初那么好,而且一停藥寶寶的濕疹更加嚴重。發展到后來,寶寶的皮膚對這種藥產生了依賴性。

  三分治七分養媽媽小心護理
  濕疹對寶寶的影響較大,瘙癢常常使寶寶煩躁、哭鬧,甚至不能安靜入睡,因此防止濕疹入侵是十分重要的。寶寶得了濕疹應三分治療七分護理,正確的方法是找出過敏原因,對癥下藥,合理喂養。

  宋醫師建議,發現濕疹后,家長不要給寶寶吃魚蝦等動物蛋白成分高的食物。母乳喂養的孩子,媽媽要特別注意飲食。家長不要用堿性肥皂給寶寶洗患處,也不要用過燙的水洗,不要涂化妝品或任何油脂。患濕疹的寶寶不能捂得太緊,寶寶的衣服要穿得寬松些,以全棉織品為好。如果癥狀嚴重,可在醫生指導下抹一些無刺激的脫敏藥膏。

  當然,如果能做到未雨綢繆,預防工作到位,寶寶當然可以免受其苦了!

  媽媽應避免給寶寶過量喂食,防止消化不良;如寶寶是牛奶過敏者且不能由母乳喂養,可把牛奶多煮開幾次,改變其成分結構,減少致敏因素。奶內少加糖,或試用其他代乳食品。如是某些食物過敏者,可開始吃少量,再慢慢加量,使寶寶逐漸適應;采用母乳喂養的媽媽,應多吃些蔬菜、水果、豆制品和肉類的食物。

  另外,如果你的寶寶是過敏體質,你還要注意保持房間的清潔,房間角落、柜子底下、床下面這些容易積灰塵的地方尤其應該注意經常打掃。不要用刺激性大的沐浴液、香皂為寶寶清潔皮膚;為寶寶選用寬松透氣的純棉內衣,外衣和被褥要保持干爽,最好在陽光好的時候經常晾曬。避免讓寶寶在塵土飛揚的場所玩耍,以免寶寶接觸揚塵、花粉等過敏原。

  治療嬰兒濕疹的食療和外治法

  食療法

  1、薏米紅豆煎:薏米30克,紅小豆15克,加水同煮至豆爛,加少許白糖,早晚分服。

  2、冬瓜湯:帶皮冬瓜250克,切塊,煮湯食用。

  3、黃瓜煎:黃瓜皮30克,加水煮沸3分鐘,加糖適量,1日3次,分服。

  4、綠豆海帶粥:綠豆30克,水發海帶50克,紅糖適量,糯米適量。水煮綠豆、糯米成粥,放入切碎的海帶末,再煮3分鐘加入紅糖即可。

  外治法

  濕疹除內服用藥(食療)以外,同時配合外治法,療效會更好。

  1、雞蛋油:雞蛋7個,煮熟取蛋黃,鍋內放麻油50~100克,文火將蛋黃內油熬出,待蛋黃呈焦煳狀即可,取油頻涂患處。

  2、土豆洗凈,切碎搗爛,敷患處,用紗布包扎,每晝夜換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