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前面拖地,他卻在一旁撩水,弄得水灑一地板。
你在看電視,他卻悄悄把一根雞毛插在你頭發上。
你要出門,他卻藏起你的手機,看你著急打轉。
……
不知何時,你發現小乖乖變得古怪起來,總會在你不經意時,給你一些不大不小的“驚喜”。心理學專家說,愛搞惡作劇的孩子,更富有創造性和想像力,可有的時候卻很是厭煩惱人。
愛搞惡作劇,背后都隱藏著什么小心思?
案例1?好奇探索
幼兒園里,小朋友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玩耍做游戲。5歲的浩浩趁著前面的一個小女孩不留意,竟然偷偷掀開她的裙子看。小女孩察覺了,尖叫起來。浩浩卻忍不住呵呵笑著跑開了。
解讀:學齡前的幼兒,開始對性產生了最初的好奇心,如果這種好奇心受到壓抑或者禁止,或者缺乏適當的引導,就常常會以惡作劇的方式顯露出來。這個時候,成人最好勿采取責罰態度,否則孩子會更得意,更能獲得惡作劇帶來的快樂。
成人要做的是,當孩子有關于性方面的疑問時,用盡量自然平靜的語言,給孩子正確適當的解答,這樣,關于此類惡作劇行為就會逐漸減少。
案例2?頑皮性格
7歲的小智最近發現了一個好玩的惡作劇:課間休息時,他會把折疊的小紙條,悄悄掛到其他小同學背后的領子上,還在紙條上寫上歪歪扭扭的字句:我是美女、我是小烏龜……當小同學走來走去渾然不覺時,他便跟幾個關系要好的男孩子在一旁嘻笑,樂不可支。
解讀:進入小學后,伴隨著視野的開闊,有的孩子性情也會隨之頑皮。無論是給小同學掛紙條,還是把小青蛙、小蟲子等放進其他同學的抽屜,再或者趁著別人不注意,突然拿出塑膠制作的蟑螂等小昆蟲驚嚇別人,都屬于這種范疇。這些惡作劇,出發點大多是為了好玩,并沒有多少惡意。
案例3?渴望關注
最近媽媽工作特別繁忙,連周末也是早出晚歸,5歲的歆怡基本交給了奶奶照顧。看著媽媽匆匆出門的背影,歆怡感到自己有些被冷落和忽視。周六清晨,媽媽出門前在化妝時,左找右找,找不到眉筆,問歆怡,歆怡搖頭說不知道。第二天,眉筆卻好端端出現在化妝臺上。
解讀:有的孩子平時被家長忽視,或受了冷落,就可能會以某些惡作劇行為,來提醒家長注意到自己。歆怡藏起媽媽的眉筆,就是這樣的心思。歆怡媽媽通過奶奶,了解到了歆怡的想法,盡管工作繁忙,也還是抽出些時間跟歆怡玩耍共處,后來歆怡悄悄告訴了媽媽,眉筆是她藏起來的。媽媽沒有怪責她,而是附在她耳邊說,媽媽早知道了,咱們誰也不告訴,就當是咱們的小秘密。
案例4?發泄不滿
孩子們在幼兒園里滑滑梯,正玩得開心。小可排到滑梯口,坐下去正準備滑時,誰知蹲在背后的磊磊突然推了他一把。小可尖叫一聲滑了下去,嚇得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來。
解讀:幼兒在與成人、小伙伴交往中很容易產生不快情緒,如果這種負面情緒一時無法宣泄,就可能積聚在心,轉而通過惡作劇來發泄,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平衡;類似的還有,當旁邊的小朋友站起身時,他會悄悄把椅子挪開,導致小朋友摔倒等。遇到這種惡作劇,需要成人細心觀察和耐心詢問,了解事情的原委,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專家的話
態度要適當
雖然都是惡作劇,但每個惡作劇的起因都有所不同。除了上述幾個案例涉及到的原因外,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年幼無知,幼兒生活經驗少,自控能力差,不會根據不同場合調節自己的行為;再比如嬌縱,因為父母教養方式不當,一貫嬌寵,造成孩子不懂自我約束,而為所欲為。
對待孩子的惡作劇,父母要態度適當,教育孩子不能太過分,特別需要注意場合,上課或其他正式場合就不行;另外,惡作劇應是善意的,或至少應是非惡意的,如果是嘲笑別人導致別人痛苦,就得杜絕;此外,惡作劇也必須看對象,最好是自己熟悉和掌握脾氣的人;最后,惡作劇只能“偶爾為之”,因為搞多了不僅不會帶來歡樂,而且還可能積聚仇怨。
鏈接
惡作劇孩子聰明
德國漢堡一兒童心理學家托馬斯·卡爾博士的觀察資料顯示,愛搞惡作劇的孩子日后成才的可能性較循規蹈矩的孩子更大。因為惡作劇行為并非從天而降,要設計出一個有新奇感的方案來,需要動腦筋,而且動腦的強度相當高,這對孩子的智力發育無疑是一次催化。
同時,惡作劇可增強兒童的獨立性。因為此種行為的特點就是孩子以此來超越父母為其所規范的界限,而獨立性的形成恰恰需要這種超越。否則,依賴性難以隨年齡增長而減少。
總之,搞點惡作劇對孩子有好處,至少表明他開始動腦筋了。一個惡作劇行為的成功,無疑是孩子創造力的一次爆發,盲目地斥責甚至懲罰會扼殺孩子動腦的積極性,會妨礙孩子智力發展。正確之舉是順其自然,加以誘導,將其動腦的積極性引到有益的活動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