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開始與父母進行心理較量

  寶貝怎么變得那么不聽話了?父母好話歹話,軟硬兼施,怎么還不奏效?如果你有這種感覺,那么就意味著寶貝在暗暗地挑戰你的權威了。個中緣由倒不是他故意對你“以怨報恩”、“忤逆不孝”,而是在學習揣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到底哪些權限是大人的,哪些權限是小孩子的?彼此之間的“勢力范圍”又是怎么樣擴張和萎縮的?


  彤彤最近一口咬傷了老師,爸爸媽媽傷透了腦筋,一時不知從何說起,2歲的時候彤彤上了日托幼兒園,分離焦慮鬧得厲害,第一周就生病了,發燒住進醫院一星期,爸爸媽媽被折騰得勞累不堪,干脆請個保姆在家看護得了,于是彤彤退園了。該上小班的時候,正趕上“非典”,自然還是在家呆著比較好。接著就“直升”中班,彤彤自然鬧別扭,在幼兒園哪里比得上在家自由?于是每天早晨勸哄兒子上幼兒園成了爸爸媽媽的第一項“工作事務”。有一天爸爸突發奇想:“兒子,咱們來一次‘石頭、剪子、布’,我贏你就得上幼兒園,你贏就隨你便。”玩游戲的辦法彤彤自然是高興,結果爸爸贏了,彤彤就大哭起來,爸爸心軟了:“好吧,別哭了,今天咱不去幼兒園了。”


  從此以后孩子上幼兒園就變得更加艱難。過了暑假,彤彤要上大班了。開學第一天,媽媽把他領到班里準備走了,彤彤跟在后面追媽媽,老師趕緊用胳膊攔著他,他抱著老師的胳膊狠狠地咬了一口,老師疼得禁不住一聲大叫,鎮住了他。媽媽轉身回來,看見老師的胳膊被咬破流血了,忙說“對不起”,并讓老師看她的胳膊,上面全是被兒子咬的大包小包,慘不忍睹。


  2歲的孩子開始與父母進行權力較量了


  彤彤咬人的不良行為固然是件令人頭疼的事情,但更令人擔憂的是矯正彤彤這種不良習慣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爸爸媽媽薄弱的教育權威。雖然不能說爸爸媽媽在彤彤面前的教育權威喪失殆盡,但是可以說彤彤眼里的爸爸媽媽是“軟弱可欺”的,他已經習慣了挑戰父母的權威,并知道怎么樣使自己成為最后的“贏家”。


  對爸爸這個大伙伴來說,雖然通過做游戲是決定選擇權的一個有趣辦法,但是彤彤發現輸了也沒有關系,可以用大哭的辦法使爸爸放棄勝利者的權利,從而把自己從“輸家”變為“贏家”;對付媽媽的方式就比較簡單直接了,樂意就跟隨媽媽,不樂意就不跟隨,如果媽媽要求得比較緊,就采取“一口咬定”的辦法迫使媽媽聽從自己的意見。


  孩子心目中父母的地位和威信是他們接受管教和建議的心理基礎,一旦父母的權威動搖或者受到“創傷”,親子之間的合作關系就變得不順暢,雙方還常常鬧得不愉快。


  2歲之后開始知道父母是與自己不同愿望的人


  2歲之前的寶寶只知道自己是有愿望的,并認為自己的愿望就是別人的愿望,現在他知道大人有他自己的愿望,當他感覺大人的要求與自己的愿望不符合的時候,他總想探個究竟:這是為什么?我能不能使他的愿望變成我的愿望?我一定要試一試,因此,他的各種疑義和反抗都是這一心理驅動力的反映。


  覺察跟隨、哭喊、翻滾、撕咬等行為是一種控制人的手段,以前的寶寶是很“純潔”的,自己完全受生理功能的支配,冷了、餓了、濕了,才會用哭聲招引父母,自己的生理需要滿足了也就不鬧了,如果還有什么身外的想法,頂多是想讓大人對自己“咿呀”一會兒,現在就不同了,他的“想法”和“心事”多了,不如意的時候又調節不好自己,于是他就嘗試黏著大人,如果大人不順從自己,就使出各種“絕招”來控制父母。


  從2歲開始,寶寶進入第一反抗期:聽話的寶寶常常變得急躁、不聽話、調皮


  一般父母都知道,寶寶第一反抗期的序幕從2歲開始,可能將持續到5歲,這一時期的孩子什么事都要自己做,兩年前溫順聽話的寶寶常常變得急躁、不聽話、調皮。不讓他做的事情他偏要做,父母神圣的教育權威他也要挑戰。總之,開始挑戰父母的權威是寶寶發現了“人各有志”的現實,在自我與他們需要之間的矛盾中該怎么辦呢?大自然沒有賦予寶寶這個本能,主要看父母給他傳授什么樣的自由與規則界限了。 


  父母需要用心地“經營”權威,不至于讓孩子因你的疏忽而變得“目中無人”,柔中帶剛地執行規則并不意味著你的態度就是嚴厲的、缺乏愛心的,你告訴寶寶規則后要堅定地執行下去,面臨同一件事不要朝令夕改。


  說話多使用肯定句,這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處于第一反抗期的寶家口頭禪是“不”,他要以此顯示自己的存在。當父母好心地征求他的意見,他卻常常不假思索地說“不”,既然這樣,你就盡量避免說“我們吃飯好嗎”,而是直接傳達“我們該吃飯了”這個規則,其二,如果你發現寶寶不能做某件事情,你要直接告訴他能做某件事,并想辦法轉移他對原來的事的注意力。


  別故意逗寶寶哭,別在孩子面前出洋相、丟面子


  如果寶寶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要滿足他,有的父母為了逗寶寶取樂,先故意說“不”,等寶寶被逗哭了,才給予滿足。而寶寶根本不可能理解大人的這種“惡作劇”,反而更加嫻熟了用哭鬧反抗父母的技術。


  與2歲前的嬰兒相比,2歲以后寶寶的身體發育速度沒有以前迅猛,這意味著他們的食量不會那樣快速地增長了,況且他們會吃更多的副食和零食,可是父母往往忽略了這一特點,為了能讓寶寶多吃一口,“出點洋相”、“丟點面子”全都認了,父母暴露無遺的弱點在出洋相、丟面子的過程中被寶寶一覽無余,于是寶寶吃掉的不僅僅是食物,還有父母的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