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應按小兒需要繼續母乳喂養,然而6個月以后,母乳不能滿足小兒所有的能量需要。從6至12個月,逐漸增加輔食的量。到12個月時,輔食是能量的主要來源。如小兒是母乳喂養,每日給3次輔食,如小兒是非母乳喂養,每日給5次輔食(對小兒而言牛奶、配方奶粉和其它代乳品不如母乳好,使用杯子,不要用奶瓶)。
好的輔食是富含能量、營養的食物。例如在稠粥里加油或牛奶、果汁、蔬菜、豆類、肉、雞蛋、魚和奶制品。
純母乳喂養嬰兒只需要從6個月開始添加輔助食品,在添加輔食期間,孩子逐漸適應家庭食物,而至少在2歲以前,母乳喂養仍然是營養素和某些保護因子的重要來源。人工喂養兒可以從2個月開始添加菜水等輔助食品。
為寶寶留住食物中的營養
幼兒胃容量小,進食量少,但所需要的營養素相對地比成人要多,因此,講究烹調方法,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中的營養素,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是很重要的。家長可從下列幾點予以注意:
1 蔬菜要先洗后切,水果要吃時再削皮,以防水溶性維生素溶解在水中,以及維生素在空氣中氧化。
2 用容器蒸或燜米飯,和撈米飯相比前者維生素Bl和B2的保存率高。
3 蔬菜最好旺火急炒與慢火煮,這樣維生素C的損失少。
4 合理使用調料,如醋可起到保護蔬菜中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的作用。
5 在做魚和燉排骨時,加入適量醋,可促使骨路中的鈣質在湯中溶解,有利于人體吸收。
6 少吃油炸食物,因為高溫對維生素有破壞作用。
7 用白菜作餡蒸包子或餃子時,將白菜中壓出來的水,加些白水煮開,放入少許鹽及香油喝下可防止維生素及礦物質白白丟掉。
把食物嚼碎喂孩子不好?
有些老人認為,把食物嚼碎后再喂孩子使食物好消化,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實際上這是不正確的。因為這樣,大人口腔中的一些病菌便會傳染給孩子。大人抵抗力強,可以不生病,而嬰兒的抵抗力差,病菌到了他身上就會引發生病。讓孩子自己咀嚼可以刺激牙齒的成長,同時還可以反射性地引起胃內消化液的分泌,以幫助消化,提高食欲。
幼兒吃糖不宜過量
一般來說,幼兒肝臟中儲存的糖分少,即相對體內的碳水化合物較少。加上他們活潑好動,消耗比較多,適當吃些糖果,對于及時補充身體消耗是有好處的。特別是那些增加營養素的糖果,如奶糖、果飴糖等,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是有益的。但是幼兒也不能隨便吃果糖之類,若過量則會對幼兒的健康造成多種危害。其影響如下:
1 吃糖過多則會影響食欲,到了吃飯的時候就不想吃飯,過了沒多久肚子卻有饑餓感,結果又要用糖來充饑。長此下去,則會造成幼兒的惡性循環。進食量減少了,幼兒就得不到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極易造成營養不良。
2 吃糖過多會消耗體內的鈣和硫胺素,降低幼兒的抗病能力,從而增加了患病機率。
3 吃糖過多會給口腔內的乳酸桿菌提供有利的活動條件,便于它們把糖發酵而產生酸,而酸又會導致齲齒的形成。
根據目前我國一般兒童的飲食狀況,每個月大約半斤糖就能基本上滿足幼兒的身體需要,即大約1天吃10克左右的糖較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