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擔憂。初次哺乳的母親往往會害怕自已的奶水不夠或質量不好,整天憂心忡忡,惟恐自己的奶水養不大孩子,而且只要發現寶寶身體有點不適,便把過錯歸于自己的乳汁。
2、激動。美國的一些婦幼保健專家最近通過一項研究發現,哺乳時寶寶往往對母親的情緒十分敏感。實際上母親任何細小的情緒波動,都可能對寶寶產生負面心理刺激,有時還可能會被嚇哭,甚至拒絕吸吮乳汁。
3、生氣。哺育嬰兒非常辛苦,有些母親缺乏思想準備。因此便可能心里窩了一口“惡氣”,甚至遷怒于嬰兒。
4、埋怨。哺乳期婦女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可能出現劇變:原來苗條的身材可能變得猶如水桶,原來細嫩的皮膚可能變得異常粗糙甚至長滿了斑點,而且性格可能不如以前那么溫順,甚至人際交往也大大變窄……由此有的哺乳母親便心生埋怨之情,后悔添加了一個“沉重包袱”。
5、淡漠。有的女性天生不喜歡孩子,或在價值觀上過分追求個人幸福,或過分看重自已的容貌,因而從本意上說并不想要生育孩子,但又迫于種種外來壓力,而不得不生兒育女,因此對辛苦的哺乳毫無熱情。這類婦女生下的孩子,在出生后頭三個月就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更糟糕的是,這類孩子長大后有較大可能會繼續保持原有的心理狀態難以改變。
6、分神。有些母親喜歡一邊哺乳,一邊做其它事,如看電視,吃零食,與人聊天,做家務,或想其它心事。殊不知寶寶在接受哺乳時往往還渴望跟母親交流——盡管那時寶寶還聽不懂媽媽在說什么,但完全能從媽媽的眼光、話語、歌聲和撫摩中和媽媽“神交”。要是母親在哺乳時注意力分散,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便勢必受到遏制,孩子在心理上可能產生一種被忽視的感覺,長此下去,心理健康定然會受到一定影響。
7、自卑。這明指的是母親在哺乳期對自己的“哺乳能力”缺乏自信——這也許并不像上述負面情緒那樣明顯,僅是一種并不受人注意的“隱性”心態,卻同樣可能起種種負面影響,其中最明顯的是:奶水分泌不足。這就是說,母親只要認為自己哺乳“不行”,便可能真的“不行”了。而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許多母親因此就放棄了母乳哺育。專家們在調查中證實,在這些“半途而廢”的產婦中,幾乎百分之百的人都承認,自己對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堅持用母乳哺育“毫無信心”,即使她們心里也明白母乳哺育好處多多。換句話說,實際上婦女缺乏自信比缺乏有關知識更容易趨向于放棄母乳哺育。
據此,哺乳母親保持最平和、最美好的心態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