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嬰兒一般在24小時以內排尿。有的健康嬰兒是在48小時以后才會排尿的。看到嬰兒尿出紅磚色的尿時,不必擔心,因為這是由尿酸鹽引起的。
嬰兒的第一次大便都在24小時以內排出。糞便呈暗綠色或黑色粘稠狀,這叫胎便。
剛出生的嬰兒,頭部一般呈橢圓形,象腫起一包似的(產瘤)。這是由于胎兒在產道里受到壓迫引起的。頭胎嬰兒或年齡大的母親所生的嬰兒,頭部的橢圓形更為明顯。由于能自然長好,所以不必特意地注意枕頭的枕法。嬰兒一般在這個時期以不睡枕頭為好。撫摸嬰兒頭頂時,會發現頭頂上有一塊沒有骨頭軟乎乎的地方,這就是嬰兒的囟門。囟門是頭骨在通過產道時為了能變形而留下的空隙。這是因人而異的。
當天出生的嬰兒眼瞼發腫的較多,且有眼屎。這是助產士為了預防風眼(淋菌性結膜炎),使用了硝酸銀水點眼而引起的反應。如果用抗生素點眼,眼屎就不會太多。
臍帶的扎結處由于蓋上了紗布而看不見,如果拿掉紗布,就會看見臍帶變黑且伴有難聞的氣味。男孩的陰囊看起來也好像有些腫,但這種現象自然會消退。女孩的小陰唇比大陰唇要大,好象有些突出來似的,這也會自然長好。
在寒冷的季節出生的嬰兒,手和腳尖發紫是常見的,但這并不是因為心臟不好。如臀部可見青痣,長大以后自然會消失。如脖子、眼瞼和鼻尖上,可以看到排列不規則的米粒至豆粒大小的痣,經過1年左右自然會消失。即使天熱嬰兒也不會出汗和流口水。這是因為嬰兒的內分泌腺還不發達。眼睛雖然看不見東西,但能聽見大人的聲音。如用力關窗戶時嬰兒就有反應。嬰兒出生時體溫與母體相同,然后下降1至2℃,8小時后保持在36.8至37.2℃左右。呼吸每分鐘為34至35次,脈博每分鐘為120至130次。
出生當天頭部明顯表現為橢圓形、面部浮種的嬰兒,在生后第1周里就漸漸變得可愛了,營養充足的嬰兒幾乎終日鼾睡。嬰兒常常睜開眼睛,但卻什么也看不見。
新生兒黃疸一般出現在生后第3天。由于嬰兒在氧氣不充分的胎內生活時,需要大量的紅細胞。但是,當出生到氧氣充分的外界以后,就不需要那么多紅細胞而使其在體內被處理掉。把所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膽紅素排出體外,這是肝臟的功能。由于嬰兒肝臟的這種功能尚未健全,膽紅素就積存在血液中而引起黃疸。即使不采取任何措施,在1周左右也會自然痊愈。也有一些嬰兒是不出現黃疸的。
在生后4至7天里臍帶脫落。在出生時皮膚發紅的嬰兒過一、二周后,就像洗海水澡時被曬過的那樣,脫一層薄皮,這是正常的,不用去管它。
從第4天到第7天,嬰兒的乳頭常常發腫。不論是男孩、女孩都是如此,甚至流出乳汁。這種現象在二、三周里會自動消失。有的嬰兒在乳頭和腋下之間長有米粒大小的副乳,不必管它。有的女嬰會從陰道里流出類似牛奶那樣或者夾雜有血液的液體,這是受母體激素的影響而產生的,會自然痊愈。有些嬰兒在生后3至5天內會出現所謂一過性發燒,持續二、三個小時(體溫在38℃),一般認為是水分不足,可喂點涼白開水。牙床上也會出現白珍珠似的小白點,不要誤以為是長牙齒,這種小白點的有要持續三、四個月,但能自然消失,沒有什么害處。
嬰兒的個性:
首先表現在哭上。愛哭的嬰兒當肚子稍有點餓時,或者聽見聲音睜開眼睛,以及尿布濕了時都要哭,而且哭聲既粗又大。與此相反,有的嬰兒幾乎不哭,只要是肚子不十分餓就不哭。
其次,表現在排便上。有的嬰兒1天要排便10次或15次的,也有的嬰兒1天只大便1次的。大便的性質因嬰兒而異,同是食母乳的,有的大便粘乎乎的呈金黃色,有的則呈綠色并混有白色疙瘩和夾雜有粘液。喂牛奶的嬰兒有排白色大便的,也有排黃色的。只要嬰兒能正常生長,就不要拘泥于排泄物的形狀和顏色。
再次,嬰兒的個性還表現在吃奶上。有的嬰兒吃完一只奶需花20分鐘(吃了2至3分鐘就累了不想吃了,把奶嘴或奶頭放在他嘴里動一動又吃了,但吃了2至3分鐘又不想吃了)。有的嬰兒不用10分鐘就能咕嘟轱嘟地吃完母親的一只奶,接著又去吃另一只奶。有時,吃著吃著就含著奶頭睡著了。
在出生后的第1周里,就是同一個嬰兒,其吃奶的方式也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是每天吃7至8次,也有吃5次的。既有愛吃時,也有不愛吃的時候。有的嬰兒在吃完奶后把多吃的奶都吐出來了,也有的嬰兒一點也不吐。
出生第1周的嬰兒一般體溫在36.7℃左右。午前與午后的差為0.1℃。脈博每分鐘為120次左右,呼吸為40次左右,為腹式呼吸。
由于嬰兒生下來以后常常會吐奶,讓嬰兒身體俯臥頭部側臥(千萬不可使嬰兒的臉朝下,會壓住鼻子的)。即使吐奶,也不會發生吞進氣管里的危險。還有,不能在嬰兒睡的床單上鋪上塑料布,因為吐出的奶有時會堵住嬰兒的鼻子和嘴而導致窒息。用傳統的仰臥方法較為安全,特別是頸部不能挺直的嬰兒,更不要俯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