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純母乳餵養至少4個月

  自從“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致嬰幼兒腎結石事件”曝光以來,嬰幼兒科學喂養問題引起了醫學界和千萬家庭的關注。三聚氰胺會引起嬰幼兒腎結石,但不是充分必要條件,嬰幼兒腎結石還是遺傳、營養、感染、代謝、地理環境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對嬰幼兒成長的觀察性研究來看,喂養問題舉足輕重。


  科學喂養不該是一句空話。科學喂養如何真正落實到每個家庭,成為家長的實際行動,中國營養學會婦幼分會副主任委員蘇宜香、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醫師徐秀提出了她們的見解和建議——


  堅持純母乳喂養至少4個月


  奶類是嬰兒的主食,無法母乳喂養時以配方奶粉喂養,母乳不夠時,添加配方奶粉。有母乳盡量給孩子吃母乳,至少4個月,最好6個月,6個月后開始添加輔食,不能早于4個月。我們不主張出生一個月以內就添加配方奶粉,因為最初的一個月很多媽媽的喂養潛力并沒有全部發揮出來,而通過嬰兒對媽媽乳頭的吸食力度,會促進乳腺充分分泌。


  過量蛋白、鹽和鈣可能與結石有關


  純母乳喂養階段結束后,有更多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很多輔食里都有強化營養素,有的加鈣,有的加鋅或者加鐵,或家里飲食偏咸,如果不能綜合考慮添加物與嬰兒需求之間的關系,盲目使用,就可能使這些礦物質過量,增加腎臟負擔,增加腎臟疾病的幾率。其中,過量的蛋白、鹽和鈣就會改變胃腸道滲透壓,增加腎溶質負荷,帶來相關的健康風險。


  譬如,有些家長認為吃配方奶粉后孩子容易便秘,就用菜湯水沖調奶粉,或者在奶粉內同時添加米粉,這是很危險的,無形中加大了配方奶粉的溶質,升高了滲透壓,致使嬰兒不能耐受,拒絕飲食或腹瀉。


  又如,嬰兒一天有10多次小便是正常的。可有些家長卻為此著急起來,擔心孩子吃不飽,于是在奶粉里少加水,沖得濃一點,耐饑的時間長一點。這也是非常錯誤的,因為過濃的奶粉會造成嬰兒腎溶質負荷和滲透壓增加,有些孩子不能耐受,馬上就開始腹瀉了,也可能為腎結石的產生埋下隱患。此外,過濃的配方奶粉里鈉量隨之升高,容易發生肥胖,對孩子一生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給嬰兒補鈣,幾乎是所有家長的必修課,可孩子到底需要補嗎?補多少?家長用行動回答:聽廣告、隨大流。其實,配方奶粉的鈣含量高出母乳一倍,喂配方奶粉的同時又加鈣劑,必定超過嬰幼兒腎臟溶質負荷。因此,完全人工喂養、有足夠的配方奶粉,不需要添加鈣劑;完全母乳喂養的也不需要額外鈣補充;母乳不夠、有足夠配方奶粉的混合喂養,6個月以內,一般達到每天800毫升及以上,也不用補充鈣。從理論上分析,過量鈣是形成結石的重要因素之一。


  糾正嬰幼兒“飯勺現象”


  去年兒科醫院在本市6個行政區做了1000多名0-3歲嬰幼兒進食行為的調查,初步調查結果發現,有不良進食行為問題的高達63.6%。這些問題主要分為兩大類,飲食行為與飲食氣氛,直接影響兒童的營養水平。


  譬如,剛開始添加輔食的時候,絕大多數孩子都會排斥新食物,家長會誤以為孩子不喜歡就放棄了喂養,從而造成偏食與挑食。


  又如,孩子吃飯沒有固定位置,走到哪里,喂到哪里,家長趁孩子不注意,就往嘴里塞一口,這是強制喂養,即“飯勺現象”。另外,吃多吃少不是由孩子自己來體驗,而是家長逼迫的,以至于吃半小時的飯延長至一個多小時。


  再如,很多家長喜歡在飯桌上教育或訓斥孩子,吃飯時孩子始終處在被壓抑的情緒之下,對心理發育和社會行為帶來負面影響。


  還有些家長覺得孩子自己吃飯要花很長時間,不如家長來喂,導致大部分孩子準備進幼兒園了,還不會自己握勺、自己用杯子。


  給6個月以上的嬰兒烹制輔食的時候,有些家長按照成人的口味添加鹽、雞精等調味品,或用菜湯拌米飯,結果孩子從小就適應了重口味的飲食,將來很難糾正,對健康的危害不言自明。


  上述不良進食行為只是擷取了日常生活的“冰山一角”,目的是引起家長的注意和改進。當然,讓天性調皮的孩子接近成人的進餐要求,確實困難重重,但家長仍需要以充分的耐心來培養,讓孩子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