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兒童發展中心的專家們介紹說,一些孩子常常撞倒東西或跌倒,語言的協調性差,唱歌時常跑調,上課發言時口吃等,這都是感覺統合失調的表現,它導致很多孩子孤僻、固執,缺乏自信,愛挑釁打架。父母們遇到這種情況,不應指責孩子,要與教育機構配合,盡快對孩子進行矯正。否則孩子心理壓力會更大,結果可能更糟糕。
據專家介紹,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信息不能在孩子中樞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從而使整個機體不能和諧地運作,久而久之,便會造成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與疾病。兒童在學習與生活中患感覺統合失調癥,將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認知能力與適應能力,從而推遲人的社會化進程。人的感覺統合系統分為視覺統合系統、觸覺統合系統、平衡統合系統與本體統合系統等。
視覺統合失調的學齡兒童在閱讀時,常會出現讀書跳行、翻書頁碼不對、演算數學題常會抄錯等視覺上的錯誤,從而造成學習障礙。
聽覺統合失調的兒童,則多數表現為經常忘記老師口頭布置的家庭作業,或者忘記下節課帶什么學習用具,他們上課時總是東張西望,老師講的知識不易也聽進去,這類兒童記憶力差。
觸覺統合失調的孩子,往往對別人的觸摸十分敏感,心理上總有一種擔心害怕、易受驚的感覺。在學習與生活中則表現為好動、不安、辦事瞻前顧后,甚至怕剃頭、怕打針。
平衡統合失調會讓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中,常常觀測不準距離,做事時協調能力較差,甚至穿鞋時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將鞋穿反。由于距離觀測不準,會讓孩子無法正確掌握方向,對事物的興趣逐漸減少。
本體統合失調的孩子多數表現在上體育課時不會跳繩,跑步時動作不協調不準確,在上音樂課時,常常發音不準、甚至與人交談、上課發言時口吃等。
造成感覺統合失調的主要原因大致分為兩類:城市兒童生活都市化,現代家庭小型化;父母過分看重第二書包等。正因為有了這些因素,致使學齡兒童的活動空間不斷縮小,從而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有的各種感覺刺激機會大幅度減少。
國外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孩子的心理活動分為三個階段,即:認知、調節與交往。而這些的基礎便是孩子具有良好的感覺統合能力。那么,在現有條件下,如何糾正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癥呢?
南京市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邱景華主任醫師認為先行一步的美國、日本及臺灣等地從70年代就興起的不打針不吃藥的游戲治療法對糾正與治療感覺統合失調癥頗有效。比如用獨木橋幫助孩子找到平衡統合能力;用滑板梯幫助孩子找回觸覺統合能力。這些對于治療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極為有益。糾正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好好地玩,多接觸自然。在室外奔跑、爬樹、涉水、玩泥沙,經常去曬太陽、看花草,對孩子身體各方面控制能力的鍛煉很有好處。
另外,父母還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孩子走出高樓與孤獨,讓孩子在與人交流得與溝通中,刺激、調整與強化自己的各類感覺統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用溺愛或者不信任的目光包辦孩子的一切,只要可能,孩子的事就讓孩子自己去做。因為這樣,孩子不僅樂意,有積極性,而且也在其中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質。比如,孩子在吃零食時,父母就可以通過零食向孩子發問,讓孩子與外界事物、季節、地理等產生聯想;同樣,在孩子玩耍時,父母也可以這么做。因為,想像正是孩子的感覺與外部事物進行碰撞的中介物,其中產生的火花就是新的信息,新的刺激,從而使自己的感覺統合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
再就是父母盡可能讓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如打球、游泳、跑步等。適當的體育活動不僅使孩子健康、充滿活力,而且能調整、刺激與提高孩子的本體統合能力。更有意義的是,本體統合能力的提高,對糾正孩子其它統合能力的失調起到相當重要的基礎作用。
父母和老師應當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生活環境,給孩子游戲的權利。
學前教育新資訊網采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