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排尿障礙包括有白天尿頻癥、尿失禁、小便疼痛、小便困難、夜間遺尿(尿床)等。在治療這些癥狀時,所考慮的方向和成人有相當不同之處,特別在最近幾年經由歐美多位學者的研究,對于夜間遺尿的原因、治療原則有不少新的共識。下文將做詳細介紹。
造成尿床的原因
尿床的成因,當然必須先將確實有器官上的疾病排除,如脊椎神經的病變、尿道阻塞的病變、腎臟或膀胱的病變等。其實大部分的孩子并非有器官病變,而是主要有以下3項原因:
1. 腦干覺醒中樞的因素:
孩子在熟睡時,無法感受到膀胱漲尿時神經的傳導,而由脊椎的反射中樞不自主的排尿,導致尿床。
2. 膀胱功能性的因素:
經過許多尿動力學檢查的結果發現,確實某些尿床孩子的功能性膀胱容積較小,或者出現逼尿肌不穩定收縮的現象,而且這些不正常的現象可能在夜間睡著后才出現。
3. 夜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
一般正常的孩子,在夜里自然而然他的抗利尿激素會比白天升高,但是尿床兒童的抗利尿激素在熟睡后卻沒有增加,所以造成夜間大量尿液產生,也就是夜間多尿癥,因此容易尿床。
如何治療小兒尿床
治療尿床的共識,在國內最近經泌尿科醫學會的安排,聚集各相關科系醫生如小兒泌尿科、小兒腎臟科、精神科已經共同討論出治療的共識與準則,其中的重點如下:
1. 我們建議5歲以上的孩子,如果仍然有每周超過兩次尿床的現象,而且家長有強烈的尋求醫療的意愿,就應該接受治療。但是治療應從膀胱訓練、就寢前水分控制著手,藥物治療應該放在第二位。
2. 6歲以上的孩子如果仍然有每周超過兩次尿床的現象,就更應該積極接受治療以及檢查。檢查項目如:一般分析尿液、腎臟及膀胱超音波、詳細問診、理學檢查。治療以兩個方向為主:一是藥物治療(以抗利尿激素——DDAVP優先考慮,另外一種藥物抗憂郁——Imiprami則少用);二是夜尿警鈴的條件反射訓練。
3. 如果采取抗利尿激素(DDAVP)口服或鼻噴劑的治療,其初期治愈率達75%以上,而且幾乎沒有副作用,如果使用得當的話,一般建議持續使用3個月,然后再慢慢將藥量減低,而后漸漸停藥。
4. DDAVP治療效果不好的孩子,則應安排尿動力學檢查,找出是否有膀胱的問題,決定是否給予抗副交感神經劑,或Imiprami合并DDAVP藥物治療。
5. 夜尿警鈴的訓練,必須選擇強烈治療動機的家長,及孩子給予充分的說明與解釋,雖然治愈率較高,但是實際使用后,家長經常無法配合持續訓練,所以臨床上使用并不多。
寶寶的尿床是屬于哪一種?
因為在臨床上很多孩子表現的癥狀經常較為復雜,除了尿床外,可能還會合并有白天尿失禁、尿頻癥,在這里我們必須說明一下,專家對夜間遺尿(尿床)的分類標準:
原發性單一癥狀夜間遺尿:
白天沒有尿失禁或其他小便的癥狀,而且未曾有不尿床的記錄超過半年以上的尿床兒童。
次發性夜間遺尿:
超過半年以上不會曾有尿床記錄的尿床孩子,可能有其他因素造成,所以必須做詳細檢查。
非單一癥狀夜間遺尿:
這類病患比較復雜,可以分為幾類:
a. 合并白天尿頻癥候群:
一般以小便次數超過8次視為尿頻,絕大部分兒童做了檢查結果都是正常,可能跟環境變化、膀胱功能協調障礙有關系。一般而言,這些患兒僅需要規律性排尿習慣的訓練,嚴重者才需抗副交感神經劑給予。
b. 合并懶惰性膀胱癥候群:
白天解尿次數過少,都是等到相當嚴重的尿急時才去上廁所,這樣的患童經常出現尿急性尿失禁,治療上需要規律性排尿習慣的訓練,一般以每兩個半小時提醒孩子去上廁所。
c. 合并白天尿失禁:
這類病兒可能有膀胱與括約肌失調情形,或者是屬于隱藏性神經性膀胱癥候群的患者。這些病兒在解尿時,骨盆底肌肉仍處于無法放松狀態,或者是存在有輕微的后尿道瓣膜,需要給予切開,比較嚴重的病兒需要做完整的尿動力學檢查,主要治療以自行清潔間歇導尿為主,加上生理回饋訓練。最近多位學者建議可以甲型交感神經阻斷劑治療。
細心評估、正確診斷
兒童時期的排尿障礙是一相當復雜癥候群,雖然不是一個致命癥候群,但是它卻跟泌尿道感染、尿液回流息息相關,需要我們細心評估,加以正確診斷,給予正確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