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度過成長敏感期

父母不明白,孩子為什么總愛吃手?為什么對微小東西感興趣?為什么不斷扔掉手里的東西,撿給他又扔掉?這一切的背后,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概念——敏感期。關注并把握好孩子的敏感期,是父母們的必修課,也決定著孩子們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水平。

  敏感期的寶寶有點“煩”

  2歲半的浩浩最近讓爸媽有點“頭疼”,每次吃飯的時候,浩浩要求家里的每個人都必須坐在固定的座位上,一旦有誰坐錯了位子,小家伙就拒絕開飯;2歲的悠悠更是“固執”,只要能伸進小手指頭的地方,她都要去尋寶一樣地摳一摳,連插座上的小孔也差點下手,嚇出爸媽一身冷汗。其實,這些都是孩子進入了某個敏感期的典型表現。

  所謂敏感期,是指0-6歲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

  留心發現孩子的敏感期

  遺憾的是,當孩子表現出敏感期的行為特征時,很多父母不是沒有發覺,而是覺而不察,或者覺而不知如何進一步幫助孩子,以至錯失了良機。以為是孩子淘氣,感到不耐煩,甚至還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批評斥責,讓剛剛進入敏感期的幼小心靈無法充分體會成長的美好,以致于變得膽小、孤僻、不再有勇氣探索未知。

  每個孩子敏感期的出現并不同,家長必須細心觀察,才能在第一時間捕捉到孩子的內在需求。當你發現孩子對某項事物充滿了好奇和探究精神,或對某個活動樂此不疲時,首先應該想到是不是孩子的敏感期到了。敏感期的孩子內心會有一股無法抑制的動力,驅使他對所感興趣的特定事物產生嘗試或學習的狂熱,直到滿足需求或敏感力減弱,這股力量才會消逝。

  把握時機適時引導

  敏感期是兒童能力發展最迅速、最容易受到影響的時期,這時給孩子適時適地的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父母應該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長法則,鼓勵孩子自由探索。避免過分的干預,只要是不具有危險性或侵犯性,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其次,要適時地予以幫助指導,盡力為孩子準備一個滿足成長需求的環境。如處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們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處于感官敏感期的孩子,可以借以進行音樂啟蒙教育,等等。另外,在專業的兒童早教機構,一般都會根據孩子敏感期的特點設置相關課程,并準備有安全充足的教具供孩子訓練,從而使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成長空間。

  兒童九大敏感期

  ·語言敏感期(0~6歲):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并發出牙牙學語聲時,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歲):孩子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感官敏感期(0~6歲):3歲前,孩子透過潛意識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更能具體地透過感官分析、判斷環境里的事物。

  ·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忙碌的大人常會忽略周圍環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卻常能捕捉到個中的奧秘。如對泥土里的小昆蟲或衣服上的細小圖案產生興趣。

  ·動作敏感期(0~6歲):2歲的孩子已經會走路,最是活潑好動的時期,父母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并幫助左、右腦均衡開發。

  ·社會規范敏感期(2.5~6歲):2歲半的孩子逐漸脫離以自我為中心,而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有興趣。

  ·書寫敏感期(3.5~4.5歲)

  ·閱讀敏感期(4.5~5.5歲):孩子對書寫閱讀產生濃厚興趣。

  ·文化敏感期(6~9歲):幼兒對文化學習的興趣,起于3歲;而到了6~9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奧秘的強烈需求。